常英军:从血液病临床到实验室桥梁的搭建者

与从事血液病诊治的其他大夫一样,每次在门诊见到常英军大夫时,他都带着一副口罩,眼镜下炯炯有神的目光透露出他的睿智。凡与他接触的患者都会感觉到常大夫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血液科医生,他告诉我:其实戴口罩既是对病人负责任也是对自己负责任,因为多数血液病病友的免疫力都低于常人。

“病友”是他对患者的称呼,这是我采访过的专家中唯一一个这样称呼患者的,但是他觉得很平常,因为“把患者当做朋友,会让他/她在心理上与你没有隔阂,对以后的沟通交流、疾病的诊治都会有很大帮助。”

如果用“大奔”来形容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常大夫说自己是“这辆豪车上的一颗螺丝钉”,偏偏这种泛滥于六十年代的话语从他嘴里说出来没有丝毫的矫情,反而觉得很真心。

但我最感兴趣的还不是这些,当我问他“你当年选择学医的时候,是不是学习成绩很好啊?”他的回答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学医与学习好坏没啥关系吧?!”瞧,在血液病诊治和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研究多年、颇有造诣的主任医师、教授、血液学博士常英军,就是这样一位朴实的临床医生


能观察就不治疗,要治疗就尽量简单化

“我选择学医是偶然的,跟学习好不好一点关系都没有。”一进门诊室,常英军像进了自己家一样开始整理屋子,拉开百叶窗,清理办公桌,该擦的地方擦一擦,该扔的废纸扔一扔,整理得干干净净才坐下来。

医生和老师从事的是最受人尊敬的职业,医生解救的是生命,老师教育的是心灵。“中国对医生从古至今都很尊重,有一句话,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还有人讲,宁为良医,不为良相。”一边说着,常大夫一边开始了下午的门诊。

一位患有血液病的大妈来复查,主动要求做个骨穿,常英军详细问了她的近况,又看了检查结果,告诉她不用骨穿。但是大妈很固执,坚持要做个骨穿才放心,常英军耐心地解释说,您现在的情况做骨穿也看不出什么变化的,抽血化验即可说明骨髓的问题。经过耐心的解释后,大妈很信服的离开了诊室。

随后,又一位老太太来就诊,她的情况是全血细胞减少,但还可以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她希望能开些促造血的药物,但被常大夫拒绝了,理由是她现在病情不治疗也没关系,不要盲目吃药,任何药物都是有副作用的,假如你吃药的副作用大于治疗作用,就会得不偿失,还不如观察呢。

门诊结束后,常大夫开始给我上课,“临床疾病的治疗有两个原则,一是不需要治疗疾病的一定不要去治疗,二是在能有效治疗疾病的前提下,用药的尽量简单化,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静点。比如说感冒,一般是病毒感染,如果是细菌感染,那可以用点抗生素,否则用不用药都是差不多的。除非是做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或者白血病化疗以后的患者,本身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一旦感冒必须要用药,否则其他的正常人感冒后五到七天就自愈了。”但这种理念往往很难被患者接受,尤其是从几千里外跑来的病人,就更无法理解医生不开药不打针了。

在常大夫的门诊上,很多患者都是不治疗,先观察。对不需治疗的患者大夫要能够评判病人的病情要有准确的评判,这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而且还要与患者有良好的沟通。


转化医学:搭建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桥梁

同是当医生,分工也会有不同,有的偏向临床,有的偏向科研,而常大夫偏向的领域比较有意思,即参加病房查房和门诊患者的诊治,又要从事临床相关的科研工作,却又与我们普遍理解的基础研究不一样,这用专业术语来讲,叫做“转化医学”。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黄晓军主任说过,临床大夫做的是现有医疗技术的组合,然而仅仅组合现有临床诊疗技术,不开发新技术也是不行的,因为在疾病诊疗过程中会不断出现以前没有遇到过或虽然遇到过但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决定了一个中心水平的高低。于是,除了参加临床工作以外,临床上发现什么问题,寻找解决之道便成了常大夫工作的一部分。

关于转化医学,百度百科这样解释,它是医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转化医学在健康产业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而它的精确定义也不断变化。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转化医学的典型含义是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为实际患者提供的真正治疗手段,强调的是从实验室到病床旁的联接,通常被定义为“从实验台到病床旁”。

那么,转化医学研究体现在血液病中是怎样的呢?常大夫列举了他们目前正在做的两项研究。

第一项研究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后,供者的造血干顺利植入受者的体内是治愈疾病的前提,植入失败就不可能治愈疾病。目前单倍体相合移植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普遍接受的一种移植方式,然而,无论是在意大利还是在德国、美国,半相合移植后的植入失败概率大约在6%~10%左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植入失败率仅为1%左右。不过,这1%的植入失败患者的死亡率高达50%以上,因此必须想办法解决。另一个研究与第一个也有关联。造血干细胞植入并非万事大吉,仍然会有新问题出现,有的病友造血回复的得好,而有的病友造血回复的不好,即植入不良;就像种庄稼一样,别人地里长得郁郁葱葱,你的地里长得青黄不接,这就没法抗御白血病、抵御细菌和病毒等的感染。

于是,常大夫所在的转化医学研究的团队开始考虑,导致植入失败和植入不良的机制是什么?令人欣喜的是该团队已经发现患者体内存在的某些抗体及骨髓中某些细胞的缺陷是导致即植入不良重要机制。目前该团队已经针对上述机制改进临床治疗手段,成功解决了部分患者的植入失败和植入不良问题;这些转化医学研究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在全国的推广必将造福更多的移植患者。

就在我去采访的当天上午,常大牛刚给浙江省一家医院血液科的主任打过电话,他那儿有一个病例就是患者植入的血细胞长得不好,常英军建议他测一下病人是不是存在相应的抗体,果不其然,几天后的结果提示患者体内存在的抗体,针对抗体处理后的21天患者获得了成功植入。

最近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投资十个亿,由陈竺院士担任项目负责人。说起这个,常大夫很是兴奋,“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临床医学一步步往前走,毕竟单纯做基础研究离临床还是远了些。”


移植是血液病治疗的“终极手段”,应严格把握适应症

常英军曾接诊过一位小伙子,当时他拿来的诊断书上写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患者强烈要求骨髓移植。但常大夫仔细评估他的病情后认为按诊断标准来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比较勉强。由于小伙子的血小板也比较低,于是常大夫建议他先口服些促造血的药物,观察下再说。经过一段药物治疗,小伙子的血小板从2万/升到了7万/升,没有任何的出血倾向。“现在他就在门诊上随访,见了我不吵也不闹了。”常大夫笑着说,但是我却知道这份笑容需要有坚实的功底、强大的自信和责任心来支撑。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被公认为除了做造血干细胞移植外,其他方法无法治愈,但其实这种病在一定阶段是可以不治疗的,并非得了这个病以后马上就得做移植。这就是一个时机选择的问题,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对医者来说恰恰是一个考验。

“移植毕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是血液病治疗的“终极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我们中心做移植的水平已经够高了,但是仍然有20%~30%的病人在移植的过程中因为疾病的复发、感染,或者其他的一些原因最终死亡。所以必须严格把握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适应症。”

当然,要让患者同意和医生一起冒险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又涉及到医学常识的普及问题,常大夫认为这方面作为临床医生仍需做更多的工作。

“门诊是比病房更好的平台,病房见到的病人是有数的,我们门诊年人数超过十万人次,什么样的疾病都能见到,但是另一方面,这也导致医生工作强度太大,只能满足患者看病的需要,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做出更多的科普和解释。像我还算是跟病友说得比较多的了,但是也不能每个病友都这样,不然会有很多病友看不上病了。其实一个好的医者,也应该同时是一个好的科普工作者,他应该能把很复杂的疾病用很通俗易懂的话表述给病友,让病友能理解。但这个事情确实需要时间。我只能尽量去做得更好。”


医生档案

常英军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北京市造血干细胞移植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血液学系副主任

擅长治疗

血液病(各种类型的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血友病以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的诊治,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等)

兵器谱认证

血液病

出诊时间

周一下午

简介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九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免疫学会国际会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委员。主要从事恶性血液病诊治、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移植免疫耐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目前共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其中在Blood, Haematologcia, Medicine, BBMT, BMT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目前承担“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首都特色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等课题,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获中华医学科技一、二等奖各1项及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二等奖1项。

学术兼职: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九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免疫学会国际会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细胞生物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委员;《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Immunology》审稿专家;《Immunobiology》审稿专家;《Annals of Hematology》审稿专家;《BMC Hematology》审稿专家;《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编委;《临床荟萃》编委

奖励:

黄晓军,赵翔宇,许兰平,刘代红,常英军,王昱,刘开彦,张晓辉,陈欢,韩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早期预警与干预。中国抗癌协会,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2012 (证书编号:K-1102-286

2011年 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 项目名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早期预警与干预。 编号: 201102019 人员排名:黄晓军、赵翔宇、刘代红、常英军、许兰平、王昱、刘开彦、张晓辉、陈欢、韩伟

2010年被评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8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项目名称:细胞因子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诱导免疫耐受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编号:08021 黄晓军、常英军、许兰平、刘开彦、刘代红、赵翔宇、陈欢、陈育红、赵杰

主研及参研的科研课题:

主研项目:

1. 863项目:恶性血液病放化疗后造血损伤的再生修复治疗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供者来源的调节性B细胞在急性GVHD发病中的负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3. 中美合作MMAAP基金项目:供者特异性HLA抗体对单倍体相合骨髓和外周血移植后植入不良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4. 首都特色项目:危险分层指导的小剂量激素预防单倍体相合骨髓/外周血移植后急性GVHD的效果及机制研究

5. 卫生行业科研专项:重大血液病诊断规范化和治疗策略优化的研究 项目编号:201002024 分课题负责人

6. 中国医师协会临床医学科研专项资金 G-CSF和普来沙福联合对硼替佐米抗骨髓瘤细胞作用的影响 课题负责人

以下为参与的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树突状细胞在非去T细胞的HLA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 血液与淋巴系统内科学

Responsive image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