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骏:南杨北胡“朱顽童”

朱学骏的门诊跟访,他一边蹦蹦跳跳下楼,一边回答:没问题,只要不怕累,来吧,我给你准备巧克力。

后又约一次采访,正在办公室等着,外面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到门口止住了,门一开,朱学骏进来了。

1942年出生的朱学骏说:我36公岁。

他鹤发童颜,顽皮时认真的脸上透着坏笑,爱吃巧克力,微博控,每年做一次光子嫩肤,聊起护肤品一套一套;

他攻克了“要人命”的大疱病,又把副肿瘤天疱疮的死亡率从90%降到了50%以下;

他把皮肤病理学“结构型式分析方法”带入中国,教全国皮肤科医生看病理片,还用自己的奖金及讲课酬劳设立基金培养皮肤科医生;

早在20年前任科主任时,就前瞻性地开展激光美容工作,从此开创了皮肤美容科学;

自1982年留学返国后,一直致力于医学教育,至今已培养了数百名皮肤科医生,许多成为国内骨干,可谓“桃李满天下”。“最难管”的学生在他这里个个出彩,在皮肤科各亚学科全面开花,同事们都佩服他慧眼识人、因材施教、励人成才的眼光。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的朱学骏教授,宽广得让你难以拎清他的边界在哪,这位72岁的年轻人,应该是一本书,而不仅仅是一篇几千字的文章。


君有疾在腠理

和有经验的皮肤科医生打交道要小心,因为他们会看面相,“君有疾在腠理”。

有一次,朱学骏回上海见到一亲戚,盯着人左看右看,人家问:你看啥呢,他说:看你有没有病,你脸色发灰、苍白,去查查。一查,直肠癌。

这不是神话。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人体健康的一张晴雨表。就光说皮肤病,任何人一辈子都逃不过,而且千奇百怪。朱学骏说,皮肤科常见病病名就有两千多种,每个形态就得取个名字,不起个名字就显得你没水平。

皮肤病轻则有碍观瞻,重则危及生命,但全病在“明面”上,所以,皮肤科的医生一靠看,二靠摸,见多识广很重要。

朱学骏出门诊,拿个放大镜,用五笔字型的南方人,总被门诊电脑的拼音输入法难住,还时不时问身边的我这个南方人,“酒”怎么拼,“渣”有没h。

本来16个号,一不留神就被加到了28个。预约挂号台的护士又进来加号,他说:这下麻烦了,你要累死我。对方一转身嗔笑说:那就累死算了。中午12点,病人还没看完,他休息一会儿。拿出乐扣盒,里面全是巧克力,然后挂着神秘的坏笑从包里拿出另一整包巧克力递给我:说过要送你的。

朱学骏出门诊看起来很轻松,再疑难纠结的皮肤病,在他面前都能轻松化解。

脸红鼻子红,患者正纠结于是不是血液病,他冷不丁问:你是不是老爱生气?对方打开话匣倒出满肚子苦水,朱学骏操着上海普通话说:干嘛这么小心眼,柜台让伙计站站,你在家数钱就好了呀,你是问题更年期闹的,要去妇科看看。

有钱任性的人,脸上长个痘都要挂个300元的特需找朱学骏看,他看完后直接对病人说:下次普通门诊看就行,别找我了。

但他舍不得放弃任何一个重病人,那天下午2点多了,左等右等等不来最后一个病人,他拿起手机就给对方打过去。他对我说,早上出去看到这病人了,不知身上皮肤会烂到什么程度。半个小时后,病人进来,坐着轮椅,3年了,激素治疗后整个人都浮肿着,全身都是大疱和结痂,坐也不是躺也不是。病人一进来就说:朱教授,您就死马当活马医吧。

这就是天疱疮,是一个重症的大疱性皮肤病。以前死亡率很高,行内人都知道,这个病,找到朱学骏就算是到头了。他每周一二上午门诊,上午10点以后,大部分都是这样从外地赶来的重症皮肤病人,下了火车直奔医院。


他有梦在腠理

在皮肤科一辈子,又姓朱。采访中,北大医院一位院领导在朱学骏身边低声开玩笑说:知道大家给您起了个什么外号吗,朱皮。

朱学骏一听,哈哈大笑,乐得像个孩子。

1965年北医本科一毕业,23岁的朱学骏就分在北大医院皮肤科,师从响誉中国皮肤科界“南杨北胡”中的“北胡”,即我国皮肤性病学奠基人胡传揆教授。胡教授100年前创立了北大医院皮肤科,是国内最早设立的西医皮肤科之一,胡传揆和王光超教授等皮肤科学界老前辈打造的这艘皮肤科航母,培养了一代代皮肤科名医。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科却是小科,因为自身难以有重大技术突破。国外皮肤科专家的名言:皮肤病看似简单,因为它就在你的眼皮子底下;然而,皮肤病很难,也因为它就在你的眼皮子底下。

朱学骏说,有些致死性的重症皮肤病后期都能转到别的科,如红斑狼疮可以转到免疫科、内科,黑色素瘤可以转到肿瘤科,唯独大疱病转不走,只能皮肤科收治。

北大医院皮肤科病房里常常是“万疱齐发”,这里收治的大多是大疱病等重症皮肤病患者,是我国大疱性皮肤病的诊治中心。

年轻时朱学骏跟在胡传揆教授和王光超教授等老前辈身边,“老教授亲自带着我们给患者换药,对每个皮损部位涂药都要反复揉擦。”他还记得自己曾在王光超教授的带教下,一起为体无完肤、散发恶臭的大疱病患者换药。一次换药就是2-3个小时,走出换药室常常是周身湿透,强烈的视觉及嗅觉冲击使得他连饭都不想吃。

受制于当时的医疗条件,重症大疱病患者死亡率很高,降低大疱病患者死亡率,成为当时极具挑战性的医学难题,朱学骏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

几十年后,他做到了。在王光超、郭英年等老一辈专家的悉心指导下,他摸索出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诊疗方案。至今,北大医院皮肤科已为2500余位患者建立了病例档案,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

有时出差,会议一结束,朱学骏拉着学生说:走,这里有一个大疱病人,去看看过得怎么样。然后凭着门诊时留的地址摸过去。


腠理之疾在肿瘤

门诊跟访中,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口腔溃烂几年不愈,最近到北大医院全面检查,查出胸腺瘤。老太太问能不能不做手术,朱学骏说:不可以的,这个病肿瘤不切除会要命的。

这是副肿瘤性天疱疮,一种致死性自身免疫皮肤病,也是朱学骏的专业标签之一。这种罕见病主要发病人群是青壮年,极容易误诊,死亡率曾达到90%。自从1998年朱学骏接诊中国第一例之后,这病在这个科就不太会漏掉了。

当年,北大医院皮肤科连续接诊了两位病情十分特殊的患者。一位是刚过而立之年的男性,全身皮疹,口腔、眼和生殖器黏膜溃烂,伴有发烧,体重下降,此前一直按药疹进行治疗但收效甚微,生命垂危。另一位是年仅18岁的山东小伙,病情也极为相似。

此前,朱学骏从网上对副肿瘤性天疱疮(PNP)有所了解,1990年由美国医生首先发现,但国内还未见报告。他高度怀疑这两位患者很有可能是患上了这一疾病。经过详细检查,两位患者均在腹部发现了肿瘤。手术切除肿瘤后,患者皮疹逐渐消退,并得以康复出院。

在国内首次发现副肿瘤性天疱疮病例后,北大医院皮肤科又陆续收治了不少这样的患者。随后,朱学骏又带着博士生开始研究PNP,几年后破解了发病机制,并提出新的治疗方法,患者死亡率从90%下降到50%以下。

他的团队在PNP上的研究成果,于2004年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柳叶刀》杂志上,也是我国皮肤科学界首次在这本国际顶级医学杂志上发表论著。

到目前为止,北大医院皮肤科已收治了近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PNP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他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大疱性类天疱疮(BP)抗原的异质性,是首先发现180KD BPAg2抗原的学者之一。

朱学骏对大疱病的研究深入和里程碑式成果,让中国的大疱病诊疗水平站在了国际先进的跑道上。


腠理神功在病理

朱学骏看面相神,看病理片更神。

一次病理讨论,朱学骏一边看刚送来的片子,一边说:“这个病人是男性,从眉骨上方往下有暗红色结节,高度怀疑是假性淋巴瘤。”说话间,一位男士推门进来,眉骨下方暗红色结节十分明显,一问,正是这张病理切片的主人。

病理班的学生们惊呆了,要知道,这仅是一张显微镜下看到的4毫米直径的病理标本而已。

如此神功是几十年苦练而成。

1980年,朱学骏作为最早一批公派出国,到国际上著名的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皮肤科做访问学者。1982年回国时,他给中国皮肤界带回来的巨大惊喜—美国皮肤科代表团, 这其中就包括世界级的皮肤病理大师阿克曼教授。

他们给中国的皮肤科界带来了一场盛宴,“阿克曼教授在中华医学会礼堂做了两天学术演讲,我为其做了全程翻译。当时的听众都觉得,在中国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么精彩的皮肤病理演讲。后来我还将这场讲座翻译后整理成了小册子。”朱学骏说。

皮肤组织病理学是肉眼观察的延伸与补充,对帮助皮肤科医生更好地做诊断至关重要。1983年开始,朱学骏开始在中国为皮肤科医生大力普及病理学,办培训班、全国各地讲学。

为了帮助更多皮肤科医生练就看片神功,朱学骏对来他这里进修的医生们进行魔鬼式训练,要求每天看数张片子,每周日下午还会带领进修医们看上上百张病理片。

如此30多年!

如今活跃在全国各地的皮肤科学精英,很多都是出自这所皮肤科界的“黄埔军校”。

“一个医生就是一个侦探家。一个好的皮肤科医生要学会挖掘每个皮损背后的故事。”从小爱看侦探故事的朱学骏说,“断片如神”的秘诀,就是多看、多用脑、多思考、勤练。

一个好的皮肤科医生,更要知道“重要的是我们治疗的不仅仅是皮肤,更是病人。”这是英国著名皮肤病学家Cunliffe的名言,朱学骏把这句话放在了他正在在执笔修订的第四版《实用皮肤病性病治疗学》中。

性格耿直全在腠理

采访中,一个电话打进来,朱学骏接起来一听,说:你非常讨厌,你在骚扰我。挂掉,说,接到这种骗子电话,就要直接这么说。上海人说普通话很软,但朱学骏回答不留情面,正如他一生的耿直。

有话绝不藏着掖着。采访中,电视台制片人大赞他是健康类节目的收视之王,邀请他再上节目,他连忙摆手:搞不来搞不来,每次录一个电视台节目,化妆候场之类的准备时间都特别长,太耽误时间,我实在无法忍受!我们医生的时间是很珍贵的,这么浪费怎么行。

但回答病人问题,他绝对给足时间。除了门诊接病人,他还开始通过网络免费回答问题。2011年11月从中国皮肤科医师协会会长上退下来后,每天晚上1-2小时的微博答疑,不会错过。“每一个字都是我自己敲的噢,五笔字型快的。”这位拥有28万粉丝的大V,露出沾沾自喜的小得意。

网络上V大了,难免被各种皮肤病的骗子盯上,老在他的帖子下发骗人的广告,“包治牛皮癣,无效退款”,他见一个骂一个“吹牛”。网友们也帮他一起“人肉”这些骗子,“现在我知道怎么拉黑了,但好像没用,拉黑他会另取一个名字再来。”

这位大V尽显“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武林高手范儿,而且在江湖玩得很欢乐。

说起和那些个性的学生斗智斗勇,更欢乐。“老虎总是老虎,不怕被咬死才能当驯兽员。”他说,有才华的人,多少都会有点性格,“看不顺眼就一脚踹走,科室还怎么发展?”他的包容,并帮助每个年轻医生都找准方向,让北大医院皮肤科的各个亚专业在这个领域里全面开花。

如今已在遗传性皮肤病领域较有建树的杨勇主任说:当年朱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决定了一生要走的路,当时他说,做一个北大医院医生,你不要去做无关痛痒的工作。所以,我这一辈子都在做与痛和痒有关的工作。

朱学骏已经连续12年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内科评审组副组长、组长,负责医生的职称晋升评审。此间从未有人敢到他这里来拉关系走后门,因为大家都知道,朱老“软硬不吃”。


有钱任性全给腠理

上海人精明,最知道钱应该花在哪。朱学骏花钱更任性。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看到皮肤美容行业的广阔,就想办法为科里添了第一台激光美容仪,推动皮肤美容科学的健康发展。

2013年,他获“国华杰出学者奖”,这是北大的最高奖项,奖金50万元人民币。自2007年设立以来,有近30位优秀北大学者获此奖项,其中院士超过一半。他又添上自己多年积蓄的50万元,设立了“北京大学医学部皮肤科学人才培养和发展基金”,用以资助皮肤科中青年医生到北医来进修学习。

朱学骏还把自己到各地讲课的酬劳都存了起来。“这些钱都是留给我‘儿子’皮肤科的。”朱学骏对自己的两个女儿说。

除了花钱任性,朱学骏的身体也任性,出门诊带的一盒巧克力,“每次我都能全吃掉,血糖血脂还都没问题呢。”露出孩子气般的自得。

对此,年轻学生佩服得也五体投地,他在汽车上能拿出电脑写文章,颠晃二三小时不晕车。还不用倒时差,出国半夜回来一早继续出诊。学生说:“有能力去撑握时间的能力,必须有很好的身体,这是我特别佩服的,效率特别高。”

72岁的朱学骏,哈哈大笑:我36公岁。


朱学骏小传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终身教授。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大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副院长,北京大学皮肤性病学系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副主任委员等。

从医40余年,在免疫学及病理学方面造诣深厚,擅长解决疑难重症及治疗大疱性皮肤病。发表论文450余篇,主编专著10余部,获多项国家级、部委级及北京市科研成果奖。重视教书育人。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7年获中国医师奖。2006年荣获教育部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07年度荣获北京大学医学部“桃李奖”,2013年获北京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奖”。


医生档案

朱学骏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简介

50年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从事医、教、研、防、药工作。1980年作为首批访问学者曾赴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从事研究工作。现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终身教授。他曾担任北京大学皮肤性病防治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皮肤性病学系主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会北京分会主任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委员,亚洲皮肤科协会理事,美国及德国皮肤科协会国际名誉会员等,同时担任英国皮肤科学等7本国际和十余本国内皮肤科核心期刊副主编或编委。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国外80余篇),主编、主译著作近20部。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朱学骏教授钟爱皮肤科事业,将其毕身精力奉献给了它。主要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了我国皮肤科事业的发展

(一)2005年冲破重重阻力,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成立了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CDA)。CDA的成立犹如一股春风给我国皮肤科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CDA创造了许多中国皮肤科界的“第一”,诸如:率先实施会长不连任,协会拿出自己的经费支持边远、基层医师参加CDA年会,评选“突出贡献老专家奖”(终身成就奖),评选优秀中青年医师奖,开展基层学术巡讲,提出年会内容“面向基层、贴近临床”,设立皮肤科亚专业委员会促进相关亚专业可持续规范发展,等等。朱学骏教授为CDA的建立和发展倾注了大量精力,短短10年时间,CDA迅速发展壮大,一年一度的年会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CDA不仅深受皮肤科医生的喜欢,而且正在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制定皮肤科行业相关制度,引领皮肤科的未来发展。

(二)皮肤病理学是皮肤科学最为重要的一个亚专业,对皮肤病诊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自82年回国后致力于普及推广结构型式分析的皮肤病理诊断新思路,推动与国外的交流,极大促进了我国皮肤病理学的发展。

朱学骏教授主编的《皮肤病组织病理学诊断》已经成为学习皮肤病理学的常用教材。从1985年起每年举办多期全国皮肤病理学习班,已有上千位皮肤科及病理科医生接受了培训,对普及皮肤组织病理学、提高皮肤病的诊断水平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2000年前后世纪交替时,成功组织了几个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扩大了中国皮肤科界的国际影响力。最具影响力的会议包括:1998年亚洲皮肤科会议(秘书长)、2002年第十二届亚太性病会议(主席)及2003年第三届国际美容皮肤科学大会(主席)。此外,朱学骏教授还积极推动皮肤科亚专业的学术交流,例如在他全力支持下,2011年中国皮肤外科同仁成功发起并举办了中日韩皮肤外科峰会,迄今该会议已经扩大为东亚皮肤外科峰会,并轮流在不同国家、地区举办。

二.热爱患者,待病人如亲人

朱学骏教授深爱临床工作,经验丰富,作风严谨,务实;善于抓住本质问题,追根问底,擅长解决皮肤病、性病中的疑难重症。许多疑难杂症患者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慕名而来。以70多岁的高龄,每次出诊几乎都是从早8点持续到下午2点或3点。他经常应邀去各地会诊,几乎每年去新疆、湖北、云南、福建等,讲学、会诊;作为中央保健会诊专家,2005年及2011年二次评为中央保健工作先进个人。

朱学骏教授尤其擅长诊治大疱病。大疱病是一个自身免疫性、致死性重症皮肤病,严重时患者全身糜烂,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致使一般人不敢正视,更不敢靠近,对医务人员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面对重症大疱性皮肤病患者,朱大夫总是不怕脏、不怕累,在第一线为患者诊治、换药。目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已成为我国治疗大疱性皮肤病的诊治中心,摸索出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诊疗方案,已为2400余位患者建立了病例档案,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几十年来,已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朱学骏教授医术精湛,他的医德和奉献精神更是值得大家学习。朱学骏教授作风正派,坚持原则,为人正直,刚正不阿,勇于抵制不正之风。他倾囊捐出讲课费支持皮肤病学的发展。2013年,他荣获北京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奖,不仅拿出全部奖金50万元,同时自己追加50万元设立了北京大学医学部“皮肤科学人才培养及发展基金”,旨在为全国培养优秀中青年皮肤科医师。

朱学骏教授近年还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科普宣教,目前每天坚持花费1小时以上在微博上回答患者问题,粉丝数位据北大医院医生之首。他还被邀多次参与《养生堂》等健康教育节目,深受患者爱戴。他希望在有生之年、以一已之长尽可能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2007年获第四届中国医师奖。2014.6.20.健康报“人物”以整版刊登了“朱学骏:倾心待患成就无悔人生”的专题报道。

三.教书育人,以身作则,培养出一批学术骨干

朱学骏教授深知“授人以渔”的道理,故而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医生,还是一名医学教育家。到目前为止,已培养博士30余人。迄今每年还参加指导20余位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进修、研修的医生。双周一次他主持的临床病理讨论会精彩绝伦,已经坚持近20年,每次活动现场都是爆满,而且许多医院纷纷效仿。从1982年起,朱学骏教授就开始亲自指导进修医师(82年卫生部师资培训班是北大医院皮肤科最早的进修班),目前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全国各医院的骨干、省一级学会主任委员或主要领导。上世纪90年代朱学骏教授担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学院长期间,坚持教学改革,诸如改变教学模式、成立督教组、倡导并组织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强调实践,早接触病人,提高了教学质量,加速了人材培养。朱学骏教授曾评为2001-2002年度北京大学优秀教师、2003年度北京大学医学部继续教育先进个人。2003年被北京市总工会评为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2007年荣获北京大学医学部最高奖项桃李奖。

近十年来,朱学骏教授还带领国内同道翻译了几部国外大型教科书(每部均是百万字以上),他的工作使得国内基层医生有机会学习国际上最权威的学术著作。

四.结合临床开展科研

(一)1999年,在国内首次报告副肿瘤性天疱疮(PNP)病例,2004年首次在国际上证明PNP所伴发的肿瘤能产生抗体,摸索出有效的治疗方案,大大减低该病的病死率,使得国内该病的诊治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目前为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已收治了上百例来自全国的PNP患者,经治疗大部分存活。研究成果Castleman`stumours and production of autoantibody in paraneoplastic pemphigus以论著发表于枊叶刀杂志Lancet2004;263:525-531,,这是我国皮肤科学界首次在这本国际顶级医学杂志上发表论著。

(二)在国内率先开展对遗传性皮肤病致病基因确定和基因突变的系列研究,并成功实施产前诊断。朱学骏教授领导的课题组自1994年开始对十余种遗传性皮肤病特别是各型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进行致病基因研究。2003年在国际上首次确定了原发性红斑肢痛症的致病基因为SCN9A。论文发表于J Med Genet (2004;41:171-174)。此外,2002年起率先在国内基于基因水平开展遗传性皮肤病的产前诊断。“基底膜相关遗传性大疱性皮肤病的基因突变研究”获2004年度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三)长期致力于获得性大疱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大疱性类天疱疮(BP)抗原的异质性,是首先发现180KD BPAg2抗原的学者之一,在大疱病早期诊断方面摸索出一套适合国情的大疱病治疗方案,变不治之症为可治之症。在大量实践基础上,还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获得性大疱病的治疗方案,使这个重症皮肤病的治疗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四)在国内首先以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解脲脲原体(UU)做生物分群及分型,并证明多数解脲脲原体是一个条件致病菌;积极参与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90年代成功地组织了我国自行研发的鬼臼毒素酊临床试验。该项研究获1999年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朱学骏教授是我国首届艾滋病专家委员会成员,曾担任国际性病防治联盟(IUSTI)理事,是卫生部性病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理事会顾问。1999年荣获全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先进个人。

(五)作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资深新药评审专家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朱学骏教授主持了许多新药评审,并组织了80余个国内外新药的临床试验,以其廉洁、公正、严谨、务实的作风受到尊敬。并作为SFDA专家参与国家临床药物研究机构的认证工作,作为首席专家对香港玛丽医院、中文大学附院及眼科医院作认证。

五.继承并发扬传统,带出了皮肤科这样一个好的团队,团结协作、富有朝气、学术水平高、拼博奉献,而且人材辈出。

目前北大医院皮肤科是教育部重点学科、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门诊量最大时超过每日千人,在复旦大学医学专科排名中一直位居全国前三位。

Responsive image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