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兰平:血液科的幽谷馨兰

红楼梦中曹雪芹评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这也是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许兰平主任给我的感受。看她衣着,听她说话,和她一起行走在人群里,就仿佛陪伴着一朵幽谷中芳馨纯洁的兰花、不争艳却独有特点。对她说起自己的这个念头,她嗔笑着怪我——夸得有点过分了。

从1989年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至今,许兰平一直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工作,2003、2004年曾先后赴MD Aderson 癌症研究中心和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进修学习。在移植适应症的选择和移植合并症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尤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处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感染及移植物抗宿主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高考志愿,全是医学院

小时候,许兰平总听家人说——家里有一个学医的就好了。如果说这无意间的话语为许兰平后来学医做了铺垫,那么高二那年许兰平生的一场大病就是吸引她走进医疗行业、一干二十多年乐此不疲的直接原因了。

当时,许兰平突然感染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昏迷了整整两天三夜,因为抢救治疗及时,不仅生命健康得以顺利保全,而且很快恢复了正常的上学。那年的期末考试,两个月没有到校上课的许兰平仍然取得了全年级的数学最高分,和第二名远远地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高三毕业时,她从全县数万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以当地第二名的考分毅然选择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当时的北京医科大学),曾经在许兰平心里深深烙下的那个竭力抢救自己的医生形象,像发了酵似的,呼之欲出,蓬勃而发!高考志愿全部是医学院校,前三个志愿学校从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系,到山东医学院,再到青岛医学院,许兰平心志坚定。

有趣的是,当时许兰平的报考志愿表上标注着“不服从调剂”,开学那天,录取她的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老师说:“要不是看你的成绩这么好,不录取你有点可惜的话,这个‘不服从调剂’,我们是不要的!”

“不服从调剂”,只报医学校临床系,这是许兰平当时报考大学志愿的坚定心意,也是她之后的人生路上始终不变的坚守和追求。

“就喜欢干这一行吧!总觉得能实实在在地为病人做点事儿!”北医毕业以后,许兰平一直在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科,一干就近三十年。刚参加工作时,受到陆道培院士和郭乃榄等老教授的言传身教,在之后漫长的工作生涯中,接受现任血研所所长的黄晓军教授的指导和培养。对于倾注了自己半生心血的血研所,许兰平有着深厚的感情。谈到现在血研所取得的学术成绩和在患者中赢得的口碑,心中充满着自豪感。她说,团队的领导黄晓军教授以他精湛的临床技能、超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清晰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带领着大家大踏步前进,每个成员都得到良好的培训,潜能都得到了激发,当然也包括她自己。


接触三年多,患者就见过两次她不带口罩

“我很幸运,碰到了德艺双馨的许兰平医生。”这是许兰平的一位患者所说。2008年4月,这位患者诊断为重症再障,同年1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2009年9月,又发生大量蛋白尿,诊断为肾病综合征。

那次,患者病危住院,患者当时以为自己时日不多了,情绪很低落,对许兰平说——谢谢您一直以来的照顾,请帮我了解一下捐献遗体的程序,如果我不在了,我想捐献遗体,对医学做点儿贡献。那天许大夫抢救病人到很晚,确认情况稳定了才离开,而且耐心安慰病人鼓励她积极配合治疗,最后患者完全康复,现在已经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还在计划生育第二胎。
血液病人常常身体孱弱,家属也容易焦虑——担心治疗效果、担心就业、担心结婚生子、担心治疗费用。

“可能我们医生在这个时候,应该要尽量给予一些人文的关怀!保证医疗达到力所能及的合理平衡之外,更多的可能需要一些沟通、关怀。”

和很多患者一样,这位病人在门诊和病房见到的许大夫都是带着帽子口罩,他深有感触——每次听到许大夫的声音,我就能感受到镇定和希望,她让我们感到放心,也总能带给我们勇气和信心。跟她接触三年多,就见过两次她不带口罩。第一次还觉得她气色不错,第二次却觉得她苍老了些,脸色也黯淡了些。

“我经常来医院复查,都快跟人民医院的血液科成为好朋友了!”患者打趣道,“凡是接触过许主任的人,对她都赞不绝口。她亲切、耐心、认真,对病人是百分百负责任。每次专家门诊她要从上午看到下午12点以后,下午的门诊有时看到晚上6、7点钟,对每个病人都不急不燥的解释病情。经她治疗的患者,遇有血液病的病友或朋友,都乐意推荐他们来找许大夫。


病人就是“病人”

由于医疗技术有限,不是所有患者都能获得期望的疗效,面对医治无效的病例,许兰平在感到无奈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受到了责任和压力,而工作中收获的无数珍贵的感动,也成为她不断努力的动力。

曾经有患者希望认她做“干妈”,面对病人这样的要求和情感表达,许兰平打趣地说,“我比你大不了多少……”,她认为,从关注度来讲,我们对每个病人都会当“亲人”一样对待,但作为一种职业素质,却不应该掺杂太多个人情感,这样对病情的处置更理智客观,所以她认为在就诊期间,病人就应该很好地保持在“病人”这个角色上。

血液科的病患和家属有时难免有焦虑情绪。许兰平从细节着手宽慰家属,告诉他们不要太纠结于一个指标的起伏变化,在治疗期间化验指标有一定的波动是正常的,如果医生没有主动召见说明病情在允许的范围内,她告诉家属,有些压力由医生承担就可以了,这句话给很多本已寝食难安的家属减轻了很多包袱。

除了科室的系统会定期随访病人之外,许兰平还有一批更需要关注的病人——单倍体移植的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她叮嘱病人记好咨询热线的手机电话号码,有病情变化或者当地医院处理有困难,随时联系;她也留下患者的联系方式,以便定期随访。


业务、党政多重角色

在骨髓移植病房工作二十余年,经管患者数千,不少同行在移植时遇见疑难问题,常会向许兰平请教,或请她会诊。现在,许兰平为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九届造血干细胞应用学组成员兼秘书,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理事,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理事、血液学专委会兼总干事长,卫生部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全国普及计划专家,北京造血干细胞资料供者库顾问专家,《白血病.淋巴瘤》《中华老年多器官杂志》编委,执笔《中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共识(2014)》。

除了业务,许兰平还领命接下了“血研所党支部书记”的担子。当上了支部书记,自然少不了要“接待”日常情绪波动大或相处中出现矛盾的同事,他们会找许兰平沟通倾诉,对于那些解不开的心结,许兰平尽量给大家传达各种正能量,疏导情绪——“在一些小事儿上,不要过于敏感和计较”、“立足科室整体利益”等等。

从1989参加工作到现在,从主治医师到主任医师,许兰平就是这样做下来,踏实务实,在现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形势下,她仍然坚信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对的。每天无怨无悔地工作,认真地对待每位患者,从一个个患者的康复中,从一个个家庭幸福的复原中,她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从协助黄晓军制定一些科室管理的规章制度,到具体落实,她从来不打折扣。“我只是除了做好医生的本职工作,再协助黄所做点科室管理的事儿。”许兰平谦虚地说。


医生档案

许兰平

临床博士学位、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副主任

擅 长

血液系统疾病

兵器谱认证

移植适应症的选择和移植合并症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尤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处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感染及移植物抗宿主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出诊时间

周二上午、周四、周五下午

简 介

许兰平,临床博士学位、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副主任。1989年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至今,一直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工作,2013年曾先后赴MD Anderson 癌症研究中心和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进修学习。在移植适应症的选择和移植合并症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尤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处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感染及移植物抗宿主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现为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九届造血干细胞应用学组成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理事,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理事,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液学专委会兼总干事长,卫生部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全国普及计划专家,北京造血干细胞资料供者库专家,《白血病.淋巴瘤》《中华老年多器官杂志》杂志编委。 为《中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共识(2014)》执笔人。曾参编多部教材和专著,发表和参与发表SCI和核心期刊文章百余篇。

Responsive image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