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巨伟:胸腔镜手术敢“吃螃蟹”的人

2014年6月27日凌晨2:34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副主任牟巨伟教授用手机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4张刚刚结束的手术照片,图片下面短短的一行字:VATS左肺下叶袖切成功。图片中的他,和同事们面对镜头,带着满意而又疲惫的笑容,这是当天他和同事们完成的第六台手术。

VATS,学名叫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上世纪90年代初期, VATS开始应用于胸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特别是胸部肿瘤规范化诊治成果在全国的推广应用和国内外腔镜器械与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近五六年,这项技术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全科近一半的手术都是通过腔镜完成的。而在这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中,牟巨伟教授自称“被幸运撞了一下腰”,先后完成了肿瘤医院胸外科第一例胸腔镜下左全肺切除、第一例支气管袖式切除、第一例解剖性肺段切除和第一例胸腹全腔镜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


“水瓶座”,喜欢迎挑战

别看现在身为医科院肿瘤医院综合实力最强的科室之一——胸外科的副主任,牟巨伟教授最初的人生理想可是和医生没一点关系。1983年,他毫无思想准备地一脚踏进了中国医科大学的校门,1988年毕业时,他已成为全校成绩最优异的学生之一,来到了医科院肿瘤医院。

选择肿瘤专业,他早有自己的打算:相比较综合医院,肿瘤医院的急诊量非常低,低年住院医生不至于过于疲于奔命,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专注地看专业书籍和文献,利于在执业之初就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并有机会在科室主任指导下参与基础和临床研究。

而选择胸外科,则来自于东北汉子那满满的豪情:谁都知道,胸外科手术是所有手术中风险最大的手术之一,手术难度大,压力大,手术时间长,围手术期管理复杂,“绝对是个男人的工作。”

胸腔镜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胸外科疾病传统外科治疗的理念,被认为是 20 世纪末胸外科手术技术的最重要进展。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较,电视胸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符合美容要求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心肺功能不良病人的胸外科手术,从而扩大了胸部疾病的手术范围和适应证。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现任院长赫捷院士,时任胸外科主任,留美学成归来就率先成功完成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第一例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肺叶切除术和胸壁肿瘤切除术。但他很快意识到,这项新技术的影像系统和手术器械还需要手术医生和生产厂家长时间的沟通与完善,特别是在国内肿瘤规范化诊治理念和技术尚未普及推广的特殊历史时期,盲目在胸部肿瘤外科治疗中推广应用胸腔镜微创手术势必以牺牲手术安全性尤其是根治性为代价,因而他高瞻远瞩的适时主导了胸部肿瘤规范化诊治理念与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推广,这无疑在更高的层面为近年来胸腔镜微创技术在胸部肿瘤外科治疗的普及推广奠定了基础

之后10余年来,随着腔镜器械日益完善,规范化诊治理念的深入人心,胸腔镜微创技术越来越成为胸部肿瘤外科治疗的发展趋势。作为医院综合实力最强的科室之一,腔镜技术的应用推广已是水到渠成。谁将成为此时第一个吃螃蟹的幸运儿呢?

“我喜欢挑战。”牟教授说。不管是读书,做研究还是外科手术,他都喜欢做一些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工作,对此他有足够的勇气、胆识和耐心。

谈及动因,他狡黠地一笑:“因为我是典型的水瓶座。”


“幸运儿”,完成四个第一

谈及幸运的完成了肿瘤医院胸腔镜手术的四个第一,牟教授总是将其归功于胸外科几代人创建发展的良好平台和上级医生多年来无私帮带下练就的扎实外科基本功,更得益于赫院长的悉心指导和鼓励,特别是给予美国、新加坡和香港等地多次难得的培训学习机会。

其实对于已熟练掌握胸部肿瘤开放手术技术的医生而言,腔镜手术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视觉习惯、思维习惯和操作习惯的重新建立。

对于这点,牟教授有个精辟的比喻:“你开左舵车习惯了,现在让你去英国或者香港开右舵车,车还是会开走,一开始难免会觉得别扭,但是只要有足够的耐心适应一段时间后一样会驾轻就熟。”

话虽如此,但镜下操作远比开车要求高,稍不留神,术中就可能发生各种意外。

视觉习惯从开胸直视到看显示屏影像,还不是最难的。最要命的是,术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大出血能否及时有效的控制。胸外科手术是肿瘤外科最凶险的手术之一,因为胸腔里有心脏、肺和纵隔大血管等脏器,所以出血是难免的。开放手术中,不论是止血钳还是手指按压,都能迅速止血,但镜下操作,手进不去,万一出血严重,很快就会镜头模糊,医生就像盲人一样了。所以牟大夫说,“此时最紧张的,是来自于心理的压力,而危急时刻术者的心里素质和定力往往决定着手术的成败和病人命运的转归。”

他还清楚记得成功完成第一例胸腹全腔镜食管癌手术的日期:2009年3月19日。胸中上段食管癌传统术式又称三切口手术,是胸外科最复杂最耗时的手术。而胸腹全腔镜手术同样要经过胸腔镜游离食管、腹腔镜游离胃、食管和胃颈部吻合3个步骤。现在科里同事都做熟了,四五个小时就可以结束手术,但那毕竟是院内第一例,他从早9点做到晚7点,整整做了10个小时。

业内人士都知道,高手的手术,其实都是风平浪静的,这源于术前方方面面的充分准备和术中一丝不苟的精细操作。这个“第一例”,没如人们想象那样充满了戏剧冲突,甚至让人有点小小失望,但牟教授还是将其归功于幸运。

从他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幸运儿之后,胸腹腔镜技术迅速在肿瘤医院胸外科普及并日益规范成熟,短短几年时间,微创手术量已跃升为全国第一。


“胆子大”,敢啃硬骨头

牟巨伟副主任在业内是出了名的“敢啃硬骨头”的人。他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局部晚期病例。

在肿瘤医院,胸外科针对的患者,一般是早中期患者。如果分期在早中期,意味着肿瘤没有侵犯邻近组织器官,或仅有区域内的淋巴结受累,但尚未形成远处转移。这部分病变通过手术可以根治切除且相对风险小一些。而局部晚期的病变,多侵犯到了毗邻大血管和重要脏器,手术风险大,切除困难。

“这部分病人地方医院由于条件和技术的限制做不了,但相当一部分病例根治切除后再辅以综合治疗大多会有远期生存,所以我们才要冒着风险坚持做,这样既体现了我们做为国家队的技术实力,也是国家癌症中心胸外科功能定位和职责所在!”他自信满满。

他在2014年6月27日朋友圈里分享的那台手术,就是胸腔镜手术的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一台手术的难度和风险通常是由肿瘤的解剖部位决定的。当肿瘤距离支气管开口较近或侵犯支气管开口、主支气管时,单纯肺叶切除已无法彻底切除肿瘤,全肺切除又严重损害肺功能,患者多数无法耐受,而支气管袖状切除术就成了最理想的手术方案。

这位肺癌患者,左肺下叶的肿瘤临近下叶支气管根部和肺动脉,为了保证切缘与肿瘤的安全界线,所以必须采取左肺下叶袖切术式。而胸腔镜下左肺下叶袖切手术比开放手术难度更大,不小心就会伤及肺动脉等大血管,不仅切除难度大风险高,腔镜下完成左上叶支气管和左主支气管的吻合更是难上加难。凭着牟教授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娴熟的手术技巧,他和同事们团结协作终于成功完成了胸外科又一标志性手术。


“肯钻研”,戏称“一支笔”

星期三下午是牟巨伟教授的专家门诊时间,提前约好了时间地点,人还没到,就收到了他发来的短信:“抱歉,稍等,我下午还有个会要开。”这意味着在这个下午,他的身份要在医生和科室副主任之间切换。

除了看门诊、做手术,分管科里的一些行政事务外,牟巨伟教授多年来还把很多精力放了在科研和发表文章上。

谈到医科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他充满了自豪感:“就手术量来讲,我们科在国内一直名列前茅,也远超国外很多同行;就手术技术而言,我们科医生的水平也绝不逊于欧美。但是大家大都忙于手术和临床工作,所以临床研究方面与国外相比难免有些薄弱。而及时梳理、总结大家日常的工作,加强与国内外同道的交流学习就显得十分重要。”

因此,牟教授不仅敢“做”,而且勤“写”。在先后完成科里3个“第一例”微创手术后,他又及时总结了近年来全科同事在肺癌、食管癌和胸腺瘤等腔镜手术方面的经验和体会,先后在《中华肿瘤杂志》、《中华医学杂志》、《Chinese Medical Journal》、《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 》和《Cancer Reseach and Clinical Oncology》等权威期刊发表综述、中英文论著10篇,多已被PubMed收录。 2008、2009和2012年,他还做为主要起草人之一参与完成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赫捷院长牵头,联合全国十余家三甲医院专家制定的《原发性肺癌诊断标准》、《食管癌诊断标准》和《肿瘤外科手术分级准入标准》三个部级课题,并做为全国卫生行业标准由部办公厅发布。 在刚刚结束的比利时第五届国际恶性胸腺疾病年会和加拿大第十四届国际食管疾病年会上,他总结发表的两篇医科院肿瘤医院胸外科胸腺瘤和食管癌腔镜微创手术经验的文章受邀参加了壁报演讲,从一个侧面向欧美同道展示了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胸外科的风采。 值得欣喜的是,由赫捷院士做为PI,肿瘤医院胸外科联合北京市和地方七家三甲医院胸外科联合申请的首都卫生发展科研重点攻关课题《胸腹全腔镜与常规三切口手术治疗食管癌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刚刚顺利获批,他又一次幸运地成为该课题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欣慰的介绍,该课题如能顺利实施完成,一方面可以回答微创食管切除(MIE)在我国食管癌外科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一方面则可部分缓解目前食管癌病人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此外,对于我国食管癌微创外科治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微创外科人才队伍的培养也具有重大意义。

在患者眼里,他是位医术精湛、风趣幽默、富于责任心和耐心的好医生;在同事眼中,作为科室副主任的他是勇于担当的良师益友。牟教授始终觉得,作为团队领导中的一员,除了自身业务能力强之外,重要的职责之一是为大家做好服务员,并激励、挖掘团队每一个成员的潜力,创造条件让年青医生尽快成长。这样团队的整体实力才会更强大,科室发展才会有后劲。胸外科十几位主治大夫一级的年青医生被他尊称为“小龙”,而他们也诙谐地把牟教授所领导的医疗组戏称为年青医生的“腔镜培训中心”!


医生档案

牟巨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胸外科教授、主任医师,胸外科副主任。

擅长

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早中期肺癌、食管癌和纵隔肿瘤,对局部晚期肺癌、食管癌、纵隔和胸壁肿瘤等疑难手术治疗有丰富经验。

兵器谱认证

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早中期肺癌、食管癌和纵隔肿瘤,对局部晚期肺癌、食管癌、纵隔和胸壁肿瘤等疑难手术治疗有丰富经验。

出诊时间

每周三下午(专家门诊)周五上午(特需门诊)

简历

1988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博士学位,从事胸部肿瘤外科工作20余年,对肺癌、食管癌、纵隔和胸壁等常见肿瘤的诊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局部晚期肺癌、食管癌和贲门癌等疑难手术治疗方面有一定造诣,对肺癌和食管癌基因治疗的研究较为深入。已发表文章20余篇,参编专著2部,主持和参与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和院级课题。

担任职务: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朝阳区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卫生计生委肺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肿瘤规范化诊治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胸部外科杂志编委。

Responsive image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