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树庚:“胸有成竹”高树庚主任

手术室里,二十多岁的患者肺上被查出一个仅0.7厘米的小结节。这是当天的第二台手术,对于医生来说,要把肿物找到就不太容易。高树庚教授在胸腔镜下娴熟地操作着,仅十几分钟就找到了目标,然后进行了解剖性肺叶部分切除。

0.7厘米就被发现,对于患者来说十分幸运。肺癌早期诊断和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正是高树庚教授近年来潜心研究的方向。

而高树庚教授刚刚开始研究的另一个“课题”是——带领胸外科延续半世纪以来的辉煌——今年1月,高树庚教授接任胸外科主任,成为目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最年轻的一位科室主任。


新晋主任,科室有“成竹”

一个家,上有老下有小的人最辛苦。

作为科室主任,高树庚在医科院肿瘤医院胸外科正是“上有老下有小”。50年的历史,现有1位院士,13位正高10位副高9名主治1名住院医……这是一个科史比字典厚、正高比副高多、大专家比小医生多、100多医护人员的超豪华团队。

1966年出生的高树庚,自1989年从山东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来到医院胸外科,就扎根在这里,之后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都在这里,2014年1月开始担任胸外科主任。可以说他是“土生土长”的胸外科人,也是胸外科自己培养的接班人。

“土生土长”,意味着,身边的高年资是“看着我长大”;身边的同年资伙伴是“从小玩到大”;身边的低年资是“我看着他长大”。

在一次全科查房与全院查房的间隙,十几位主任们讨论科室简介,我算见识了平时拿手术刀的大专家们在文字上多么得“处女座”。就说在简介上留什么电话吧,有人报了一个号,一位主任提醒说:那会接很多患者电话……大家说,那不行,没法工作了。一位主任建议:那把各病区护士站的电话写上吧。又一位主任提醒说:有什么急事净占线……这事还真是挺麻烦,高树庚打趣说:要不把各病区主任手机号码都写上吧。所有主任大笑起来——这种轻松地开着玩笑不也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感情吗。

我问高树庚,这个科室与别处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他说,一脉相承的理念和技术。对于外行来说,似乎有点官方回复的味道。当我跟着他从7:20开始两天病区查房,以及参加了两次每周三的全科查房和全院查房,我理解了他说的传承。

临床科室最重要的制度都是围绕治病来的。每天早上7:20,病区主任与各级大夫一起把第二天要做的手术逐一讨论确定。每周三上午全科查房和全院查房,是全科、其他学科的主任把胸外科复杂、特殊的病例逐一讨论。

这就是从1964年黄国俊主任建科开始就实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制度。高树庚说,这是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治疗的不合理性。

治疗的规范化,不仅是由医生知识水平决定,更是由制度来保障;不仅最大限度减少治疗的不合理性,还能使统一的治疗理念和技术,在任何时代的各级大夫都得以传承。


外科大夫,手中有“成竹”

在美剧《实习医生格蕾》里,那位神经外科的大伽为了考察哪个实习生适合培养,时不时出奇不意地朝他们扔东西,看谁能反应快接住。

这当然是一种艺术演绎。但外科的确是一个技术专业很强的领域,好的外科医生需要有天赋,全面的手术思维,加上超强动手能力非常重要。尤其胸部外科,技术含量高、手术复杂大、风险高,似乎是许多男人干外科的一个梦想。

那天周四,高树庚主任上午有两台手术,第一台是给一名60多岁患者进行右肺下叶切除。定位开孔位置后,划开皮肤,仅几分钟,镜子、钳子和电刀就进入了胸腔。年龄大、吸烟,患者的肺大部分已是黑色,医生找到肿块,游离血管、清扫淋巴,取出切下的肺叶组织,冲洗胸腔看切面是否漏气,然后关胸缝合,一气呵成。

整个过程不到两个小时,我竟然有一种手术“不难”的错觉。高树庚用山东人的爽朗笑着说:没看出来吧,这个病人的气管、血管钙化得较厉害,与淋巴“焊死”在一起,很难分离,刚才淋巴清扫时一不小心可能会损伤到气管。

但这在高树庚手里似乎不是难事。有一位年资很高的老大夫曾如此形容高树庚的手术:天赋。

由于呼吸生理的原因,加上肺脏周围都是心脏、主动脉等重大脏器组织,胸腔一向是手术的禁区。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气管内正压呼吸全身麻醉问世后,胸部外科才得以发展。

高树庚说,胸外科的手术如肺切除术,有时需要把有功能的肺组织切除一部分,对整个呼吸循环影响较大。如果再遇上位于肺门附近的肿瘤,也就是中心型肺癌,往往和大血管、心脏、气管、食管等比邻组织器官关系紧密,很容易发生意外大出血或损伤正常的重要器官。所以经常会联合心脏外科、大血管外科的大夫协同做手术。

每次与“技术控”的外科大夫聊起手术,总是会被带进清晰的解剖结构中。

好的外科大夫手术时每一个动作都是有效的,没有一个多余动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很低。

25年来,高树庚主任完成的5000例手术中,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均远低于文献报告水平,没有因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肺叶切除支气管胸膜瘘、术中术后大出血等严重外科并发症所致死亡的病例,医德医术广受赞誉,在业内享有良高的威望。

高树庚说,肿瘤的外科治疗,并不是一切了之,尤其对涉及呼吸等生理功能的脏器,切肿物、清扫淋巴结都需要有一个度的把握,要在保证病人安全的情况下,达到一个最好的效果,这需要医生全面思考。因此,同样一个手术,不同的脑子指挥的做的思路是不一样的。


微创技术,心中有“成竹”

以前胸外科都是在胸口开大刀,打开肋骨掏心掏肺,而如今大部分只需要在胸口开3个小洞就可以完成手术。在普通人看来,创口小了,就是微创。

高树庚说,大切口变小切口,开胸变腔镜,腔镜再由5洞变4洞变3洞变2洞变1洞,“但我个人认为这不是微创的精髓,真正的微创应是在过程和结果上。”他说,微创包括手术时间、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能不能更多地保住健康组织,切得恰到好处。比如手术过程中对健康组织的保护,有些医生对健康组织反复钳夹,肺组织被损伤得跟紫茄子似的,而有些医生可能根本不用钳夹肺组织,稍微一挡就可以了;还有淋巴结清扫,如何清扫得恰到好处,所有这些都是微创手术的核心手段。

手术过程最大限度减小损伤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才是真正的微创。现在的胸外科70%的手术是胸腔镜,切口越来越小,操作也很精细,做得很彻底,做一个肺癌手术,三五天就出院了。

在这样的微创理念下,高树庚每年完成腔镜手术500多例,包括完全腔镜下的肺叶切除、肺段切除、全肺切除等。

但新技术,绝不是胸外科医生们追求的唯一目标。高树庚说,这也是科室医生们的一个共同理念,永远对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最稳妥最安全的。

“中国需要创新,但不能以创新为目的去做事,这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创新,只有在扎实工作中遇到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去创新,才能真正创新。”他说。


专家门诊,眼中有“成竹”

一本加号单、一个姓名章,胸外科大夫出门诊装备很简单。

周五上午,高树庚特需门诊,早上医院的会议一结束直奔诊室。一进门,患者群涌进来请求加号,高树庚拿出一迭加号单,一个个盖上章加号,立马突破30多人。

胸外科大夫出门诊不需要什么装备,只要一双经验丰富的眼睛——读片。有经验的外科大夫,看完片子能大概明白手术将怎么做,也能判断出个大概结果,甚至病理是什么。因此,许多患者会带着片子不远千里找高树庚看一下片了才放心。

而对这些患者,高树庚在门诊中看完片子也往往会给一个倾向性比较明显的意见,以帮助病人做决定。“我的胆子的比较大的。”他说,肺部,医生看片子的水平和责任心最重要,但在现在的医患关系状态下,医生一般不会说一个很明确的观点,这对患者来说,更加难以做决定,会更纠结。

所以,给一个倾向性的意见,对医生来说,尤其是肿瘤科的医生来说,需要很强的专业判断力做底气,还需要一定的勇气。


医生档案

高树庚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种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

擅长治疗

肺癌和食管癌的微创外科治疗。

出诊时间

周五上午(特需)

兵器谱认证

肺癌、食管癌

简介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种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担任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常委兼副总干事,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外科学组委员,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分会肺癌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胸外科分会副主委兼秘书长和肺癌学组组长,《ATS中文版》,《中华医学》,《中华肿瘤》,《癌症进展》等杂志编委或审稿人

Responsive image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