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震:境界,因每一次思考而不同

寻访中国顶尖医疗团队——

本期人物:北京天坛医院 神外七病区副主任 吴 震

 一年手术600台,无数被判“死刑”的患者在他这里重拾希望。

从不轻视每一台手术,坚持“再小的手术也要做到精致”。

开创性地改进颅底肿瘤多种手术入路,屡获中华医学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殊荣。

吴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颅底脑干病区副主任。以管窥豹,从他的患者通过各种渠道做出的评价,就可见其医术之成就 —— “肿瘤全切,脑组织零损伤”、“面部神经听神经都保住了”、“复查时当地医院大夫伸出大拇指说:‘这手术做得,牛!’ ”……

二十余载的从医生涯,吴震一直把“挑战自我”化为座右铭。在他看来,现代医学发展或有局限,但医者探索之路永无止境。是什么促使他不断在挑战自己,一次次跨越新的高峰?我们心里也充满了好奇。


多少个不眠夜

著名思想家爱默生说过:“智力取消了命运,只要一个人在思考,他就是自主的。”

吴震,无疑是一个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脑外科专家。这一天性,让1988年刚从首都医科大学毕业的他,就开始从身边的每一个病例中思索脑外科医学领域的奥义,并因为思考,开始改变自己和无数病人未来的命运。

吴震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刚刚披上白大褂不久,就遇到这样一个病例:

一位患有听神经瘤的病人在神经外科就诊,虽然手术很顺利,但出院后却出现了脑脊液漏出现象,还有并发脑膜炎的危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否可以避免?吴震彻夜不眠地思考起这个问题。

答案终于找到。原来问题出在手术修补过程的一个小细节里。一般来说,听神经瘤切除后,脑组织会有一部分缺损,这时就需要在修补时顶一块肌肉进去,而脑脊液漏出就是因为这块肌肉没有与硬膜粘上。如果将肌肉与硬膜粘上,漏出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每一个类似的案例都会给吴震带来漫长的不眠之夜,在他看来,“如果认为病人出现术后并发症是理所应当,而不思考如何减少术后不良症状的发生,是无法提高的。一次手术留下了遗憾,下次怎样才能改进?年轻医生只有不断经历这个思考过程,才能成为一名好大夫。”


思考是为了不留遗憾

心得

“不断思考,才能进步”

这正是吴震一路走来的心得

即使现在已身为七病区副主任,且声名在外,他仍初心不改,在不断地思考中寻求进步的空间。“ 每例手术都能让你提高,尤其是和前辈们一起做手术时,要时刻想着,他的下一步是不是和我的思路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么他这么做和我这么做有什么区别?” 吴震坦言,“虽然现在和俊主任(张俊廷主任)一起上手术的时间少了,但只要一有机会我还是会争取,每次都会从他那里学到新的东西”。

有人说,医生手术中的一个小遗憾,可能会造成病人一辈子的遗憾。在吴震看来,要避免这种遗憾,就要对每一台手术都给予高度关注,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想到,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往往越细微的地方,越容易出问题;每个手术都有它的独特性,再小的手术也要做的精致”。

二十多年,从基层一步一步走来,吴震扎根临床工作,对于脑膜瘤、垂体瘤、胶质瘤、神经鞘瘤、脊索瘤、海绵状血管瘤、血管母细胞瘤、颈静脉球瘤以及其它颅脑疑难复杂肿瘤均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诊疗经验。

在不断地学习和工作积累中,陆续开展和改进了颅底肿瘤的多种手术入路,大大提高了颅底肿瘤的治疗水平。在神经外科这些年,吴震已经无数次与颅脑肿瘤病魔交手,挽救过太多人的生命,也收获了无数硕果:由他主持的“十二五”、“973”、“863”及省部级课题,多次获得中华医学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我喜欢反差大的角色

门诊中的吴震,并不是那种话多的医生,但不经意间,他总会流露出几分温暖体贴。比如遇到上了年纪的患者,他会叮嘱“到了一定岁数,一定要做核磁检查,很多良性肿瘤早期没有症状,等长大了就不好了”……

一个痊愈出院的患者这样评价吴震:

“在天坛的那些日子总是让人想起,一整天手术下来疲倦的您,不论是谁每次和您打招呼,您都是微笑着点点头。您对每一个家属的提问总是耐心地解答,总是那么平易近人。很多医生、患者在不经意间总会说,‘看我们的吴主任’。没错,您是属于我们大家的吴主任,带给我们温暖、希望、信心、快乐的吴主任。”

吴震的忙碌是显而易见的,

但他依旧是一个懂得品味生活的人。

他喜欢话剧、喜欢摄影,他会在偶尔下班早的日子里去健身房健身,会在难得的休息日约同事打一次羽毛球。

每逢节日,科里的联欢晚会就是吴震大显身手的时候。排话剧时,他导演、编剧、演员一力担当;上演时装秀时,他又当策划,又当模特。吴震坦言,“或许医生并不是我最喜欢的职业,我喜欢做活动企划。对色彩、对音乐,我仿佛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直觉。”

吴震喜欢老舍,“我希望有一天能把老舍所有的话剧都排一遍,他的话剧中有一些东西是永恒的,一些人性方面的思考,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能产生的共鸣。”

吴震也乐于挑战,“我喜欢演反面角色,与我自己反差大的角色。前阵子我就在《茶馆》里演了回刘大麻子,我要演的让大家都认不出我才算成功!”


我仍在攀登的路途上

医学之路就是一座看不到头的登顶!说起未来,吴震又开始把目光转向了下一个高峰。

近年来,吴震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颅底脊索瘤的发病机制及预后复发的临床研究上。颅底脊索瘤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仅占颅内肿瘤发病率的0.1%~0.2%。但是由于其全切除率低,术后复发、死亡率高,目前仍然是神经外科面临的一大挑战。

就在今年7月份,一位焦急的母亲——张女士(化名)慕名找到了吴震。她的女儿佳璇(化名)在加拿大工作期间被检查出患有颅底脊索瘤,突如其来的噩耗仿佛一记重拳砸在张女士头上。“女儿正值风华之年,长得漂亮,工作又好,本应有大好未来等待着她,谁知一夜之间世界完全改变。”当时,加拿大的医生甚至没有见过这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提议邀请北美的神经外科专家来帮助治疗。回想起那段日子,张女士心有余悸:“仿佛是噩梦一样”。

佳璇的脊索瘤长在延髓与脊髓交界区,这里是身体重要的神经中枢部位,手术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四肢瘫痪。同时,她的肿瘤直径达到5cm多,几乎比普通肿瘤大了一倍。虽然加拿大的医疗设备要比国内先进,但若比起医生的技术以及对脊索瘤的了解程度,国内却是大为领先。因此,张女士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咨询业内朋友,最终找到了吴震。

“这是一个需要手术治疗的重症,任何手术都有风险,你要考虑好,愿意承担所有风险,我就给你们做手术。”这是吴震在门诊时对张女士说的话,简单明了,不带任何修饰。但在当时,却给张女士留下了严谨、稳重的感觉。“我其实之前已经找过很多大夫咨询,吴主任与别人不同,说话一点不浮夸,就他这简单的几句话,让我觉得把女儿交到他手里,放心。”

为了尽量暴露、切净肿瘤,同时减少对脑干的压迫,这台手术吴震选择了远外侧入路。手术当天,张女士在手术室外足足等了六个多小时。晚上九点多,手术室大门打开,张女士迫不及待地问,“吴主任,怎么样?”吴震的回答依旧简洁,“眼睛能看到的都切除了”。回忆当时情景,张女士说:“他出来的时候满头大汗,感觉腿都有点儿迈不开了,我问他怎么汗流成这样,他只笑笑没有说话。”

佳璇的手术是成功的,但我们也要清楚地了解到,脊索瘤无法单纯依靠手术来治愈,需要配合质子刀、化疗等手段综合治疗,延缓肿瘤复发。

目前,吴震正在带领他的团队致力于脊索瘤化学治疗和靶向治疗的研究。作为中国神经外科的皇冠,天坛医院拥有世界范围内最大的一组颅底脊索瘤病例,吴震希望通过对临床病例基因的检测,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为脊索瘤患者的化学治疗和靶向治疗提供依据,进一步延长颅底脊索瘤患者的生存期。他透露,“这项研究或许能够在近五年之内取得重大突破。” 


承上启下重要一环

外科医生是一门实践职业,手术的感觉和经验都是靠一次次实践历练出来的,无法从书本中获得。因此,“分享”与“传承”是天坛神外几十年来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从王忠诚院士到张俊廷主任,天坛神外的诸多专家都将“传道授业”当做自己的使命。天降大任,身为病区副主任的吴震,无论从年龄上,还是临床造诣上,在本病区都是传承链条上承上启下的“那一环”。

 “大家要注意,像颈静脉孔区脑膜瘤、胆脂瘤这种肿瘤,附近血管神经很细,一定要先把神经表面的蛛网膜剪开,将神经表面蛛网膜松解能够有效防止手术时牵拉神经,以前因为没注意到这点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暴露肿瘤时可以牺牲骨质结构,尽量避免牺牲脑组织。颅底深部的肿瘤一定要分片切除。”

“静脉出血时不要第一时间用电凝烧,可以多使用海绵止血,避免出现血管闭塞情况。”

无论查房、手术还是教课过程中,吴震都毫无保留地分享着自己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

在年轻大夫眼里,他是一个不吝分享的人。工作中,只要他能想到的就都会说到,不光是手术,术后病人该如何观察,观察重点是什么,该如何用药,方方面面他都会说的非常细致。因此,大家遇到什么问题,总是会第一时间找吴震咨询。有一次,一位病人术后出现发热情况,把负责这位患者的年轻大夫急坏了,急忙请教吴震。吴震观察发现,病人发热并不是因为脑部有炎症,仅仅是抗生素应用量过多,只要减少药量,发热就能缓解。“有些病人不是一发烧就要立刻处理,要综合评估这个问题,这就得靠经验积累。围手术期也牵扯到很多经验,需要给年轻医生传授。”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神经外科,每天从全国各地来到天坛医院就诊的患者不计其数。在吴震看来,很多到天坛来看病的人已经是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所致,能治就要尽力去医治。据统计,天坛神外平均每年开展各项手术11000余例,但依旧有很多病人排手需要等三个月以上。对此吴震有些无奈地说:“我们做的还是不够啊。”只有希望通过传帮带,让更多的年轻医生尽快成长起来,挽救更多的生命。


记者手记

周二下午四点,医生休息室里隐约传出一阵鼾声。记者悄悄从门缝望进去,看到还穿着手术服的吴震正在沙发上补眠。这天,他凌晨一点才从外地赶回北京,而半天门诊外加三台手术几乎排满了他一天的日程。

外科大夫是一个忙碌到几乎没有私人时间的职业 —— 闲聊时吴震这样感叹。二十多年的超负荷工作使吴震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病情严重时甚至要戴着钢板腰托才能上手术。但病痛的困扰,没有让吴震停止思考——如何在日常管理中,尤其是围手术期做得更加精益求精。

身为神经外科颅底脑干病区副主任,除了手术和门诊,病房无疑是耗费他精力最多的地方。大多数时候,神经外科的手术即使术中很顺利,术后也可能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所以作为一名神外医生,观察病人情况、开医嘱、更换围手术期药物是每天必做的功课。据七病区护士长回忆,有时候吴主任晚上十点多下了手术,还会回病房再看一眼病人,回家都得11点多了。

回顾二十多年来的忙碌,吴震有种过来人的淡然,“我都习惯了,我的家人也都习惯了。我要是偶尔赶着正常饭点儿回家一次,肯定没饭吃,家里人都得现给我做……”


医生档案

吴震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神经外科颅底脑干病区副主任

兵器谱认证

长期以来从事颅脑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于脑膜瘤、垂体瘤、胶质瘤、神经鞘瘤、脊索瘤、海绵状血管瘤、血管母细胞瘤、颈静脉球瘤以及其它颅脑疑难复杂肿瘤均有自己独到的诊疗经验。

出诊时间

周五上午(特需门诊)

周二上午(专家门诊)

简介

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颅底脑干病区副主任,北美颅底外科协会会员,亚太颅底外科协会专家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肿瘤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颅底专业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秘书。《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审稿专家。

师从王忠诚院士及张俊廷教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2014-201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交流访问,师从著名颅底外科专家Al-Melfty教授。长期以来从事颅脑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于脑膜瘤、垂体瘤、胶质瘤、神经鞘瘤、脊索瘤、海绵状血管瘤、血管母细胞瘤、颈静脉球瘤以及其它颅脑疑难复杂肿瘤,有自己独到的诊疗经验。年手术量近800台,开展和改进了颅底肿瘤的多种手术入路,提高了颅底肿瘤的治疗水平。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并参与多项“十二五”、“973”、“863”及省部级课题,多次获得中华医学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在国内颅底外科手术治疗方面,处于领先水平。

Responsive image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