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庚:超越极限,全凭有备而来

寻访中国顶尖医疗团队 —— 

本期人物: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神经外科   徐    庚

于他而言,超越极限是一种水到渠成后的顺势而为,厚积薄发,方能不负病人性命相托。

作为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神经肿瘤专业组组长,徐庚与五花八门的脑肿瘤交锋了二十多个年头。期间,他在国内率先完成了功能区胶质瘤全切除手术并保留了神经功能,在岛叶胶质瘤这个被誉为神经外科禁区的领域,他的手术全切率在 90% 以上。而他,从不认为这些有什么惊天动地,“当外科大夫无非就是踏踏实实工作,在手术中一步步提高自己”。

从不敢越雷池一步到 100% 切除,徐庚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超越。“一定要知道自己能力的极限在哪儿,有多大能力干多大事儿,要超越这个极限,必须有所准备。” 在他看来,每天刀下走的都是生命,病人的安危从来不是能拿来做赌注的筹码。


术者的智慧     

徐庚的第一份工作,并非医生,而是钢铁中专的行政文员。或许是骨子渴望自由的天性,或许是对平淡生活的不甘,1984 年,刚刚二十出头的他考取了白求恩医科大学,从此踏上了从医之路。

胶质瘤是脑内最常见的一种肿瘤,它就像“面里揉沙土块”一样弥散浸润在脑组织中,如何区分面和沙子,是手术的关键。这项工作可以依靠超声核磁等技术手段作为辅助,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要依靠术者的经验,在镜下判断哪些地方是肿瘤,哪些地方是正常的脑组织。

徐庚在这点上无疑做得出类拔萃,他判断肿瘤,一靠颜色、二靠硬度、三靠供血。“这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必须经过一个慢慢理解的过程。”徐庚说。一台左侧顶叶占位的胶质瘤手术,在一片看似颜色几乎无任何差别的脑组织中,徐庚指出,“这块就是要切除的肿瘤,边界清晰”。

岛叶胶质瘤,因其周围生长的结构复杂,既有血管结构,又有神经结构,令不少人望而却步,但它的切除手术也恰恰能够代表一个脑肿瘤外科大夫的水平。

宣武医院神外副主任医师林庆堂透露:目前在岛叶低级别胶质瘤的手术切除上,徐庚主任在不用术中磁共振辅助,纯靠经验就能保证切除率在 90% 以上,而国际平均水平目前仅为 70% 左右。这,得益于徐庚对脑解剖结构的深刻理解。

在徐庚看来,神经外科医生手术功夫只占 20%,80% 是靠脑子在工作,脑内结构的呈现、切的深浅、掌握的尺度,完全凭术者的智慧。“做手术之前,就得在脑子里清晰地勾勒出手术部位的结构,附近重要功能区,不能光靠花里胡哨的这成像那成像。”

神经纤维束作为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得到神经外科学界的重视。直到 Yasargil 教授及其弟子通过结合神经纤维束解剖,开辟了脑胶质瘤手术独特的策略与技巧,将岛叶胶质瘤的全切除变为可能,才让业界对此改观。

徐庚也因此受到启发,进一步加深对脑皮层及神经纤维束走形的空间解剖认识与体会,在岛叶胶质瘤手术切除率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越。他形象地比喻:“就像玩儿扫雷一样,雷区已经全部被标记出来了,切除自然容易得多。”

2014 年,在徐庚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首届神经纤维束解剖学习班正式开课,神经纤维束解剖技术被引入中国,这对于神经外科医生进一步了解脑解剖结构,提高手术切除率大有裨益。

闲时,徐庚习惯在自己脑子里回顾手术过程,不断思考哪些地方还有瑕疵;下一台手术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如何处理。“当医生要有两性,悟性和灵性。我应该算个合格的医生吧。”徐庚笑道。


生命的承诺     

徐庚是个重诺之人,于他而言,每收治一位病人,似乎都是一次对生命的承诺。

门诊中,你会经常听到他说“也许”、“不好说”。病人问及手术成功率时,他会很严肃的回答:“我从不定病人生死,我认为做手术比不做手术情况好,就会建议你做,至于成功率,我没法下定论。” 实际上,在徐庚那里,病人所担心的手术失败率极低,但他从不会这么跟病人解释,因为每位病人都存在个体差异,严谨的回答,反而是他对生命的一种郑重其事。

徐庚说:“任何一位病人对我来说都是重新开始,我们把每一个病人都当第一个病人。只不过我的手术经验、思维能力,要比我第一台手术高得多。”

在一台左侧顶叶胶质瘤手术中,徐庚小心地分离着一根较粗的动脉血管。他用电凝细细碾过周边小血管,再用剪刀剪断,其后断掉供应瘤子的入口。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手术中,徐庚总会先保留肿瘤上较粗的血管,“因为你无法判断它是主干血管还是作为分支供应肿瘤的,这时就要小心地将它剔出来。转了一圈后发现,这根血管只供应瘤子这块,才能放心切除”。当然,大多数时候,这样的血管还是要断掉的,但为了一点的可能,他总要努力做到万无一失。

作为徐庚的研究生,刘钊说:“徐主任手术特别细腻,考虑的方面比较多。这大概就是他能做好功能区肿瘤切除的原因。”

既然做了医生,就要善待生命,不能保证个个都好,但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 徐庚说,“这几年,对于这些细致的东西想得更多了。我们做的是比纫针还细的活儿,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一定要慢。脑内成像要清晰,才能知道什么时候大刀阔斧,什么时候轻拢慢撵。”

徐庚的治疗效果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帮助数千病人延长了生命,然而,这些鲜少会记在他心里。同事开玩笑:“人家病人来感谢他的时候,他经常都是一脸懵,完全没有印象。”

当有人问他手术成功率时,徐庚直言:“我不喜欢讲成功率是多少。我们最刻骨铭心的,永远是效果并不太好的病人。一定要记住怎样汲取教训,别人犯过的错误,争取不要犯;自己犯过的错误,一定不要再犯。这是做一个合格大夫最起码的标准。”


极限的超越

今年三月,徐庚接诊了这样一位病人。方先生刚刚退休两年,即将享受三世同堂的天伦之乐。然而,本应美好的晚年生活却被一阵头痛捣毁。起初,方先生以为只是中风,到医院检查才发现,自己得的居然是巨大双侧胼胝体胶质瘤,直径五六公分大。

这对于方先生的家庭来说,无疑是噩耗,不切除,只剩大约三个月的生命;切除,手术难度很高,肿瘤涉及下丘脑与大脑前动脉,任何一处损伤病人可能永远醒不过来,且术后平均生存期并不乐观,可能只有一年。方先生的爱人朱女士最终咬牙决定,做! 哪怕是多延长一个月的生命也要做。

此前,徐庚成功完成过三台双侧胼胝体胶质瘤切除手术,这是第四例。他说:“双侧额部胼胝体胶质瘤附近的中线结构很重要,下丘脑就在这附近,怎么跨过中线又不损伤动脉,这是一个大的突破。就像架桥一样让主动脉形成两个桥一样架在那里,而头发丝粗细的分支血管,哪个是能断的,哪个是不能断的,一定要极其仔细。”

三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徐庚全神贯注地奋战在显微镜下,朱女士与女儿焦急地守在手术室门口。下午 2:10,徐庚走出手术室时,深深吸了一口气,“术中出血较多,但手术总体来看进行得不错,能看到的都切除了”。朱女士与女儿总算松了一口气。

经过 ICU 漫长的 24 小时后,方先生回到普通病房。朱女士问丈夫:“还认得我是谁吗?”方先生缓慢而坚定地回答:“漂亮媳妇儿……!”

深耕于临床近三十年,于徐庚而言,每一次超越似乎都是水到渠成后的顺势而为。他说:“超越极限时,绝不能以病人的安危做赌注。”

徐庚做的第一例双侧胼胝体胶质瘤切除手术是在 2015 年。此前,他做过很多例单侧肿瘤的切除,效果非常好。由于双侧胼胝体胶质瘤切除要跨越“中线”,有一定概率会造成痴傻,考虑到这一危险性,之前他从未跨雷池一步。

然而对这位病人而言,一侧是肿瘤直径达七八公分,一侧达四五公分,单侧切除已经没有任何效果。送到医院时,病人已经陷入昏迷,命在旦夕,只有同时切掉两侧的肿瘤,才有机会挽留病人。可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那时候,所有脑结构在我脑子里是非常清晰的,有之前手术经验的积淀,对这台手术我还是有一定把握的。”徐庚说。第一台手术成功完成,病人愈后良好,这才让他真正跨步开始做双侧胼胝体胶质瘤切除。

“人不是神仙,不能认为自己什么都能。” 徐庚说,“当你超极限要做一件事儿的时候一定要看自己够不够得到,够不到硬去够,很可能摔下悬崖。当你已经够到自己的极限很多次,想再超过它一指时,也许垫一垫脚尖就能完成,然后它又会变成你新的极限。”


内心的平静与躁动     

徐庚今年五十四岁,回望来时之路,似乎已经没了当初的晴雨。

在一间不足十平的办公室里,他正在敲着一篇关于岛叶胶质瘤的论文,偶尔拿起茶缸灌口浓茶,笑起来十足一尊弥勒。

“当初选择学医是因为家里有人生病,觉得当医生能够帮助家人延长寿命,挺好的。那会儿天真地以为当大夫都像中医那样,自己挑个梁子就能干呢。后来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徐庚喝口茶,笑道,“但既然选择了,那就一直干呗!”

神经外科,似乎是一个有点野心的年轻男生当仁不让的选择。徐庚那个年代,不论是选择工作,还是选择专业,都还来得比较简单。他说,“就想干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而大脑无疑是最有挑战性的。人脑很复杂,里面大大小小的血管接在一起,可以绕地球一圈,还有诸多亚区功能未被发掘。

徐庚回忆:“我现在干的这个专业,上大学只学了 4 个课时,你能相信吗?那时候听老师讲课就跟听天书一样,最后只记住了‘颅内压增高,三主症: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后来才真正体会到,不论是开颅减压,还是切除肿瘤,神经外科医生的任务,无非就是变着花样儿解决颅内压增高的问题。”

闲聊之时,徐庚偶有谈及,希望未来有一天,恶性肿瘤的治疗不再需要开刀,靠内科治疗就能治好,对人没有伤害。记者惊讶问道:“那外科大夫不都失业了吗?” 他坦然笑答:“外科大夫失业是件好事儿啊!”

生活中,徐庚是个随缘的人,喜欢鉴赏字画,却不求名家名笔,只求眼缘,“看着舒服就行”。朋友曾送他一幅画,他特别喜欢。日暮时分,一头牛正在地里吃草,蓦然回头,远处一座灯塔,仿佛被钟声惊到,“你去想吧,里面有多少故事,所有的故事都在画外”。

年轻时的徐庚对吃很是在意,一个馒头,一个肘子,累到极致时,唯有这样一顿饭就能抚慰疲累的身心。那时候他一月挣 70 块钱,一顿饭似乎就去了十分之一。现在上了年纪,饭量不再这么大,他在吃上变得很随意,“顺口就行!”

徐庚面善而体壮,似乎完美地诠释了“心宽体胖”这四个字。进手术室时,他会蹑手蹑脚地走到护士身后,出其不意地拍一下肩膀,吓人家一跳。手术做完,偶尔来了兴致,哼唱几句京剧,抖擞精神。同事提起他,都是带着笑说:“跟他在一起让人很放松!”

对于未来,徐庚希望能看到他为之奋斗了二十多年的胶质瘤治疗有所突破,“似乎在我退休前有点儿难现实”,他笑着,又往他那篇论文里敲了几个字……


徐庚      小记

徐庚昵称“圣手”,从当初的QQ用到现在的微信,十多年了,没变过。

这个昵称源于一个自我调侃式的玩笑。他曾为一位颞叶深部恶性胶质瘤患者成功实施手术,预后效果不错,本来平均生存期12~14个月的病,至今病人依旧健在。在央视科技之光采访时,徐庚曾询问这位病人是否愿意接受采访,初始,病人答应了;但录节目前夕,病人突然拒绝了,“虽然我很感谢您把我的病治好了,但这只是表象,实际上是上帝借着您的手把我治好了……”徐庚心很宽,自我调侃道,“那我不就是‘圣手’了吗?”


医生档案

徐庚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

经外科神经肿瘤专业组组长,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

兵器谱认证

脑内肿瘤(胶质瘤)、脑膜瘤及其他颅内肿瘤(血管网织母细胞瘤、转移瘤、淋巴瘤等)

门诊

周二上午(专家门诊)

简介

从事神经外科以来共完成急诊手术 1500 余例(外伤、脑出血),择期手术  3000 余例(脑脊髓肿瘤、血管病等),手术成功率 99% 以上,死亡率低于 0.3%。

在功能区肿瘤手术方面具有独到见解,在国内率先完成功能区肿瘤全切除并保留神经功能,及早地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使术前存在的神经功能得以保存而且使部分术前失去的神经功能恢复,术后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

在做好一线治疗工作的同时还承担了首都医科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临床教学工作,以及来医院进修医生的临床教学指导工作,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和教学部门的好评。

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998 年前往日本参加了亚洲神经外科会议。2005 年在第十三届国际神经外科大会做题目为《 DTI 辅助下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发言,受到国际同行的赞誉。多次受中华医学会之邀为继续教育学习班讲学。2010 年前往美国克里夫兰 clinic 神经外科参观学习。

担任肿瘤区主任 17 年来,团结本病区的医生、护士完成好病区的工作,使每一个成员在愉快中服务于患者,得到患者的赞许,收治患者逐年增长,认真指导下级医师,使他们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本病区医生梯队建设符合病区的发展。 教育背景:1984 年 9 月 ~ 1989 年 7 月,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学系学习,获得医学学士学位。2001 年 9 月 ~ 2004 年 7 月,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习,获得硕士学历和学位。2006 年 10 月至今,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肿瘤区主任)。同时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科研水平:1、2007~2009 北京市教委科研课题:胶质瘤的基础与临床 (10万元)2、2009~2011 获得首都医科大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资助 (3万元)3、2011~2013 北京市教委科研课题:胶质瘤的基础与临床 (10万元)4、2014 北京市教委科研课题 (10万)

Responsive image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