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训明:医学之事,察他人所未知

寻访中国顶尖医疗团队 —— 

本期人物: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神经外科  吉训明

题记:在吉训明看来,一位医生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发表过什么文章,得到过哪些社会头衔,而是对临床工作是否做了长期、深入、系统地研究。

“你要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 吉训明查房,无论是在看片子、查体还是临床医生向他汇报病人情况时,以这句话作为开头、结尾和高潮出现了不止一次,从而引申出一连串的指导、教育甚至不乏委婉的批评。

培养团队不容易,作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副院长、卒中中心主任、神经外科脑卒中急诊专业组的组长,吉训明比别人更知晓其中苦辛。


忙点挺好

国庆七天,吉训明仍然忙碌。

9 月 30 号离开北京飞往美国,10 月 10 号返回。十天的行程,他没有一刻闲着,跟国外的医学科研机构谈合作,去了四所大学做访问。行程最紧的时候,他来不及去酒店,就在机场卫生间里洗漱。“那里很干净,而且一来一回能节约两小时,这样一天就可以多做一件事了。” 他笑着解释。

如此的马不停蹄是吉训明的刻意安排,“反正你闲着一天也是过,只要做的事情有意义,忙点挺好”。

吉训明的时间就像是被分割成几个小时或几十分钟的许多时间小段,依照轻重缓急排列组合,细细密密呈现在表格里。“好在吉院长有交代,以病人和学生为先。” 吉训明的秘书李明说。

吉院回国上班的第一天是这样安排的:上午 7 点开会,讲述美国之行收获;8 点查房,结束后回办公室。据秘书统计,截至上午 11 点,吉院已经接待了五六拨人,平均 20 分钟一批,行政、科研、临床等事接踵而至。午饭毕,大约下午 1 点,他开始出门诊,至下午 6:15 才结束。晚上 7 点,去宣武医院国际远程中心参加一个匹兹堡大学的病例讨论。8 点,赶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低压氧舱项目奔走。

至此,他一天的工作才结束。 “每天都是这样的状态,因为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啊,觉得很快乐和满足!” 吉训明语气昂扬,顺手指了指门诊楼一层还亮着灯的几个房间,“你看我们有的同事还在出夜诊,病人太多了,即便是加班加点也还是看不完”。

吉训明很少有业余时间,但他看起来似乎很享受这种忙碌和权衡的状态并与之水乳交融。


善用语言

于吉训明而言,除了负责临床和科研,他还兼任医院领导。从容应对多重身份和重叠交叉的工作,他的语言艺术让他的魅力彰显。

作为副院长,他的日程充满了变数。在某次半小时的专访中,曾因各种事宜被打断了四次。但吉院针对采访问题回答的逻辑仍自成体系,不用提醒每次都能顺畅地继续。其间,还变换了不止五种表达方式,艰深晦涩的医学名词和通俗易懂的平常话语融在一起,记者有着不同寻常的的听感。

不是每个大夫都可以做好这种转化,但吉院将它发挥到了极致。解释颈静脉回流不畅,他以主干道(颈静脉)和辅路(侧支循环)作喻、静脉堵塞或狭窄了,脑内的血液无法回流,从而越积越多。但是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智能系统,会通过自我调节,从侧支循环回到心脏,正如主干道交通拥堵,我们只能选择绕道而行。但是毕竟只是侧枝,相对于主干道而言,它们管径相对纤细、走形淤曲、功能不甚强大,并不能完全代替主干道,因而患者还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

又如,患者常对颅内支架产生疑惑,坚信有用或持怀疑态度皆源自不够了解。针对此,吉训明总是会分情况说明,“脑内血管如河流有上游下游之分,要根据片子显示的堵塞部分来考量,不做无用之功”。他表示,很多时候支架是无奈之选,若非不得已不建议一上来就放支架,可以先进行保守治疗或者其他手术方式。“鉴于我们的病人大多是中老年患者,有时候放支架并不见得是最好的选择,对病人的个性化治疗是我们一直坚守的准则。”

吉院的门诊上,“好吗”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这两个字,往往意味着谈话的终结,无疑是一个问句,但在他的语气里结结实实打了个句号。一个下午的门诊,五六十位的病人,各种问题纷至沓来,对吉训明来说,不纠结于医患之间对疾病认知的鸿沟而又能让病人更容易接受他的建议,最初的磨炼就是从一句“好吗”开始。

—— 你的情况我已经很清楚了,咱们先去做个静脉检查,找到病根儿,之后再谈治疗的事,好吗。

—— 广西来的啊,这么远不容易,快别哭了,拿着这张单子先去隔壁挂个号,今天肯定能给你看上,不会让你白跑一趟的,好吗。

—— 最关键的是斑块别增加或脱落,有些血栓不能打通或消解掉,但是可以通过代偿予以舒缓,先保守治疗,如果无效在考虑手术,好吗。

每周两个半天的门诊,如上之语,他重复不下百次,遇到病人反复询问,有时候一句“好吗”足以冰释尴尬和紧张。

当然这种语言的艺术并非全盘接管了他的日常,在讲课和作报告时,“规矩”和“不说废话”成为新的主角。如此转圜,在他尽是矩形方框的 PPT 里足以窥得一斑。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吉院多是微笑示人、神采奕奕,这,或许与他每天坚持练太极拳有关。


静下心来

“我是从 1991 年开始练习太极拳的,起初就是想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培养系统思考的习惯。” 吉训明说:“实际上,练拳也给我带来了很多身体上的好处,我现在饮食、睡眠都好,这些都很好地支撑了我日常的工作。” 说话间,他就干掉了一大碗榨菜肉丝面。

在吉训明看来,作为医护人员,没有好的身体无法承受繁重的临床医疗工作。回忆起自己人生中的三次转折,无一不是伴随着清晰的思考和果断的决策。“心静”则是这一切的前提。

在吉训明的讲述里,他说,静下心来,有助于思考,会想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1994 年,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在南通已成家立业的吉训明原本可以过着平淡丰实的小日子,可他选择了继续深造。“当时自己很年轻,医学上的很多东西还不是很明白,尤其是感觉神经介入比较精深,想继续学习。” 于是他拖家带口,告别温润细软的江南,来到干燥豪放的北方 —— 天津医科大学,攻读神经介入硕士。天津医科大学是中国神经外科的发源地,“追溯传统”成为吉训明选择来此学习的重要原因。

“一开始确实不适应,后来慢慢就好了。” 吉训明轻描淡写。在他的回忆里,那段日子被打上了一抹明媚的亮色,轻松、生动。“当时我夫人也是那里的眼科研究生。我们俩虽然在一个学校,但各自专注做研究,忙活自己的事情。生活充实而平淡。” 硕士读到一半,吉训明愈发觉得神经介入奥妙无穷,必须得继续读博,才能更好地深入了解。

当时,研究生工资每月 200 元,博士 320 元,他和妻子辛苦攒了两年,终于够买一台 “286” 电脑。吉训明现在还能记得当时自己的兴奋,“可以在家打论文了”!

六年,博士毕业比想象中还要来得快。吉训明仍旧觉得学的不够。“神经外科介入疗法这一块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我甚至觉得穷毕生之力都未必学得完。” 在导师的推荐下,他来到北京,成为凌锋教授第一位博士后。

一开始进行的是小鼠脑卒中模型溶栓治疗研究和早期诊断以及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训练。在吉训明的印象里,凌锋教授极其严格,小鼠的肾移植训练中,分离静脉和动脉进行输尿管的缝合,要求不能出血,且在40分钟内(正常考试时长两小时内)完成。还有对于血管吻合技术的训练是一步一步来的。先在乳胶手套上进行,几天后过渡到鼠尾巴和大血管,最后才是分离静脉和动脉缝合输尿管。因为小鼠的器官太小,显微镜须放大到 40 倍以上,且血管组织丰富,很容易出血……

就是在这样严苛的训练当中,吉训明的手术技巧越来越熟练、扎实。


医生本能

“作为医生,治病救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这是职业赋予的责任。”

从医经年,吉训明越来越把责任挂在口头心头。“对病人的责任心、对疾病的认识和预见性以及对疑难疾病的研究”是其一直遵循的好医生准则。在吉训明看来,一位医生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发表过什么文章,得到过哪些社会头衔,而是其对临床工作是否做了长期、深入、系统地研究。

他也在践行着这句话。

博士后期间,有次急诊,送来的孩子被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溶栓效果不理想,病情危重,几乎已经被认为救不回来了。吉训明没有放弃,整整盯了四天,尝试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相结合的方式,对比观察数据,“效果出奇的好,孩子慢慢恢复起来”。他也因此确立了自己终生的研究方向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

脑静脉血栓是神经科的疑难病,由于病理生理机制不清,误诊率超过 90%,重症死亡率高达 30%。

吉训明首创重症大鼠静脉血栓模型,通过对比观察,发现动物和临床各分期病理改变一致。据此揭示出血栓病理生理机制,建立多模式救治方法,针对病人的栓塞程度选择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或者二者相结合;研究中,他还发现了血液标志物变化规律,大大提高了早期确诊率,降低了重症转化率,并且发明血栓碎取专用器械。“原理很简单,就是在静脉放导管进去,把血栓吸出来。”吉训明介绍说。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这种方式予以溶栓,救治成功率从 45% 提高到 76.9%,死亡率从 30% 下降到 11.5%。

欧洲脑静脉血栓研究中心主任曾评论道:“该模型很好地模仿了重症脑静脉窦血栓(CVST)病理特点,推进重症 CVST 的研究。”牛津大学的 Peter Rothwell 则直接发来邮件对吉训明发出邀请:“我关注到你近期在《Neurosurgery》发表的文章,该研究是重症脑静脉血栓治疗的一个突破,诚邀你参加国际中心研究。”

此后,该成果纳入国家指南,并在全国 100 余家医院进行推广。

作为分管科研的副院长,不断地学习,汲取他人所长弥补自身短板也成为其不懈奋斗的动力。

2005 年,已是科研处长的吉训明到迈阿密大学进修,别人一天用四个小时做实验,而他,则是从早上四五点到晚上十一二点都泡在实验室里,他相信天道酬勤。半年后,小鼠模型顺利搭建,研究完成。同年,他又到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卒中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2007 年到 2009 年,他自费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读 EMBA,获管理硕士学位。

他鼓励大家多做科研,自己也是兢兢业业做研究,在脑动脉血栓的靶向低温脑保护和脑动脉狭窄的缺血适应脑保护上成果卓著。

低温是公认有效的神经保护措施,问题是临床应用上有难题。全身低温副作用大,颅外局部低温效果差。针对此,吉训明提出颅内局部(靶向)低温脑保护方案。首创低温靶向模型,发明反馈式低温灌注治疗仪。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基底动脉血栓死亡率从 25% 下降到 7.6%。目前,这项成果已在国内50余家医院推广。

颅内动脉狭窄导致的脑卒中占总体的 51%,而目前对于颅内动脉狭窄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药物治疗一年内卒中复发率 18%,颅内支架不优于药物,手术搭桥指南不推荐。吉训明发明了远隔缺血适应治疗仪,通过对 68 例患者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发现,90 天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降低 18.3%,300 天缺血性脑卒中降低 18.7%。

面对以上这些成果,若说有什么动力支持,吉训明总结这不过是医生本能的驱动而已。“或许有时结果未必如意,但过程已足够让人沉醉。” 吉训明说:“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就是不断地观察发现别人不曾发现的细节,去做研究、论证、转化、再回归到临床,完成一个循环。”

吉训明多次强调要进行心、脑共病的研究。目前,在临床中发现,心脏有问题的病人 80% 有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如何更好地救治这部分病人成为他下一个阶段的重要研究方向。

吉训明祖籍江苏南通。南通向来文脉之地,生长于那里的他,骨子里不免携带着水乡的柔软和坚韧。

吉训明说,从医伊始,他想把全副精力都放在临床和科研上。但目前他花费在管理、临床、科研上的时间基本是 5:3:2。

在他看来,一个人的精力能力毕竟有限,而要完成一些事情,必须依靠团队。现在他带的硕士、博士有 20 名,临床大夫也十几人,还有专门负责科研的大夫。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未来五年,把这批人培养起来,带到更高的层次。


医生档案

吉训明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兵器谱认证

脑动脉狭窄与静脉窦血栓诊治,颅内高压症,静脉窦血栓

门诊

周二下午(专家门诊) 

周四下午(特需门诊)

简介

专业特长:主要从事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包括急性脑梗死溶栓与神经保护治疗研究、慢性脑缺血的适应保护治疗研究和脑静脉病变的诊断与治疗研究。教育背景:2000 年,获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2005 年 4 月~9 月,美国迈阿密大学脑血管病研究所访问学者;

2005 年~2006 年,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卒中中心高级访问学者。

科研水平: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杰出青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 973 项目、863 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北京市科技领军人才等 20 余项基金资助。个人荣誉:1 北京市科技新星 2003 年2 北京市组织部骨干人次 2004 年3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 2008 年4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2008 年5 北京市卫生系统骨干人才 2009 年6 全国优秀科普院长 201 2年7 国家杰出青年 2013 年8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4 年9 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6 年论文专著:近5年发表 SCI 论文 61 篇,学术专著 4 部,1.Transfer of mitochondria from astrocytes to neurons after stroke. Nature(535): 551–5552.Early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by Magnetic Resonance Black-Blood Thrombus Imaging, Stroke. 2016(47):404-409.3.Upper 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Prevents Recurrent Stroke in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 Neurology. 2012,79(18):1853-18614.Transgenic Overexpression of Peroxiredoxin-2 Attenuates Ischemic Neuronal Injury via Suppression of a Redox-Sensitive Pro-death Signaling Pathway.Antioxid Redox Signal. 2012,17(5): 719-7325.MicroRNA-124-mediated Regulation of Inhibitory Member of Apoptosis-stimulating Protein of p53 Family in Experimental Stroke. Stroke. 2013,44(7): 1973-1980

Responsive image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