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过程做到极致,结果才能问心无愧

寻访中国顶尖医疗团队 —— 

本期人物: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神经外科   王  宁

如果将辛勤工作的医生喻为高速旋转的陀螺,那么身处 ICU 的医生无疑是转速最快的一批。

作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组组长,王宁身上总透着一股悲天悯人的气质。在与重症监护打交道的十三年中,他经历了太多的生命流转、生死攸关,其中有力挽狂澜的欣慰也有束手无策的无力。他说:“身为一名医生,一定要关注每一个细节,做好每一件事,过程一定要完美,面对结果才能问心无愧。”

一个普通的周末,在得知两位朋友的亲友接连发生意外事故后,王宁感叹道:人生无常,我改变不了什么,每一天都会有傍晚、黑夜,也会有黎明、天亮。

终究,他还是个乐观主义者。


沉默的英雄

紧张忙碌的节奏和各种监护仪器不时发出的 “嘀嘀 ”声响,交织成神经外科 ICU 的日常。数百平米的空间,如同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承载着众多生命的责任。这里离死神最近,却又时刻充满着生的希望。

王宁主任为 ICU 危重患者查体

在角落的病床上,躺着一个浑身插满管子的女孩儿,她在几天前的一起交通事故中严重受伤。“这个姑娘才 15 岁,太可怜了。” 王宁默默走到病床前,在查看输液进度的同时,又轻轻地帮她掖了掖被角,经过四天的抢救,孩子暂时稳定住了生命体征,但未来仍会留下严重的残疾。

对于被送入这里的患者来说,保住性命是最重要的。“在这里每位医护人员都像紧绷的弹簧,时刻保持高度紧张,” 王宁说,“重症患者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丝毫不能放松”。

为了尽早地进入工作状态,王宁每天上午 7 点前就会到达医院,了解患者夜间的情况,提前做好相关治疗预案。巨大的工作压力,令他饱受失眠之苦。而助眠药物,他也只能利用周末服用,否则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状态。“宁哥的压力确实很大,但无论是科室建设还是诊治患者,他都能处理得面面俱到,十分妥帖。”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李桂林说。

王宁的忙碌几乎是全方位的。在他随身携带的黑色双肩背包里,电脑、移动硬盘、各类资料一应俱全,他说自己属于“被迫式”移动办公,“没办法,时间太紧张,有些病例、资料、课件的整理工作只能每天抽空干一点”。

受访前几天,王宁刚刚理了发,一头圆寸显得精神利索。遇到相熟的大夫,都会拿他打趣:“嚯,这个发型真帅。”王宁笑笑回应:“那是,还不错吧。”其实,类似的短发王宁留了很久,“哪有什么发型啊,忙起来几个月拾掇一次,长了就剪短而已,省事儿。”

送入神经外科ICU的患者大多意识不清,这也给医护人员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其他科室的医生可以根据与患者的交流来制定治疗方案,但是对于重症监护室的患者来说,大多数情况都只能由医生根据经验来判断,其依据就是各种监测数据。正因如此,王宁特别强调ICU医护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专业水准。“面对昏迷的患者,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需要我们更加自律。”而对于那些意识清醒的患者,王宁则会要求医护人员与他们多多交流,希望借此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在顺利度过手术抢救和治疗之后,很多人或许都不会记得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一切。王宁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ICU的医护人员更像是默默无闻的英雄 :“生死一线,只要看到患者能够转危为安,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奖励。”


沟通的温度

正因时常在ICU这个战场上“出生入死”,王宁在门诊和例行查房时,更是化身为一位暖男,尽可能地照顾着患者的情绪。

每天的早查房,王宁都从繁琐而细腻的询问中开始。“小朋友你的头还疼不疼呀?”“大妈,您今天感觉怎么样?”“大爷您试着动动左腿”……他查房时推着移动病历终端,逐一走到每个病床边。查体时,不时握着患者的手,或者拍拍他们的肩膀,低声询问着,尽管有些患者仍然处于昏迷中,对这些言语交流和身体触碰浑然不知,但王宁始终坚持,每天周而复始。“这也是一种尊重。”他说。

在查房时,王宁会提醒年轻大夫记好每一个患者的病历;而沟通,则是他反复强调的另一个重点。“作为ICU的医生,我们除了与患者和家属沟通,还要与整个治疗过程中上下游的医生沟通,一定要把话说得清楚、明白。”

正因如此,在每周的门诊中,王宁都会尽量地把每一位患者的问诊都解释得详尽之极,每一次发问,他都仔细凝视患者的眼睛;结束后,会起身将他们送至门外,然后请下一位进门。有时交流的内容,已经远超神经外科医生的专业范畴。在他眼中,只要涉及ICU,无论是患者本人还是家属,身心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焦虑,在技术决策与药物干预之外,他会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个17岁的男孩儿在父亲的陪同下来看王宁的门诊,他一年半之前因为车祸受伤严重,目前伤情基本痊愈,只是脑室偏大,但语言以及行动能力都没有太大问题。“可我总是觉得头疼,不舒服。”巨大的心理压力从男孩儿的言语间显露无疑。

“小伙子,毕竟你经历过严重的车祸,虽然留下了伤痛,但是你活下来了。对你的父母来说,你能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你目前的关键是创伤后的恢复,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你特别棒,一定要有信心。”这样的“心理按摩”,对王宁来说驾轻就熟。

还有一位咨询耳鸣的老人,自己总是对身体状态不满意,一进门就心急地把体检报告和各种影像检查结果堆在了王宁的桌子上。她的女儿站在一旁满面愁容:“大夫,您看,她明明身体没问题,还总是一把把地吃药,您赶紧给看看吧!”说着,从衣兜里掏出三页纸,上面记录的药名足足有十几种。为了缓解老人的焦虑,王宁从轻松的话题引入,从老家的风土人情到平日爱吃的饭菜,看到老人情绪逐渐放松,便拿出了那几张自制药单:“根据您的检查结果来看,状态特别好,吃这么多药反而会对身体不利,我帮您逐一分析一下吧……”十几分钟之后,王宁已将满篇的药物一一进行打勾评判,最终说服老人只留下了阿司匹林。

“在交流之中做好心理安慰,让家属感受到医生的态度和责任,让患者在冷冰冰的各种仪器和医学名词中,感受到温暖,这也是做医生的关键。”王宁说。


“全方位保险箱”

王宁对医患关系的感悟,来自于自己踏入这个行业多年来的执念和坚守。

12月份出生的王宁,幽默、坦率,并且喜欢接受挑战。

与其他大部分医生相比,王宁的从医之路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中专毕业后,从大专直至博士后的刻苦求学经历让他先后在河北、天津、北京三家医院的神经外科留下足迹。“有人说我这段经历很辉煌,也有人说不太好,但是历史就是历史,是真实存在的。”这样的“非典型”经历也让王宁积累了深厚的临床经验。

1970年,美国危重病医学会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团体宣告成立。而神经外科ICU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更是最近十年来才逐步走入公众的视线。

2003年,王宁正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进行博士后研究,彼时的他已是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也正是在那一年,时任神经外科主任凌锋建立了重症监护组。在老主任的建议下,王宁开始转移工作侧重方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创伤和重症患者的监护方面。“其实当时我也纠结了一下,但想着在这里除了重症监护之外,依然能接触到一些外伤手术,也算没有完全远离手术台。”王宁说,这算是自己的一个“小心思”,但更重要的是,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是个全新的领域,而他,喜欢这种挑战。

如今,宣武医院的神经外科ICU已经成为融合尖端设备、专业团队、拥有特色理论体系的专业组别而名声在外,在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重型颅脑损伤、严重颅内感染性疾病及其他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危重症监护等方面,具有国内领先的管理经验。“在这里,除了常规的颅内压监测,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测之外,我们还根据重型脑血管病的特点,将脑血管超声、脑电图、昏迷深度等监测方式结合,致力打造一个庞大的神经外科ICU监测体系。”王宁补充道。

在王宁看来,在完成复杂、高难度或抢救性神经外科手术后,控制术后并发症是围手术期中最为关键的环节。由于神经外科手术技术水平的提高,过去的“手术禁区”已经愈发少见,但一台成功的手术却无法完全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比如术后脑水肿、水电解质紊乱、高热、感染等情况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尽管不是直接面对手术,神经重症医学却能扩展手术范围,这些难题都是王宁想要挑战的险峰。

“神经重症监护医学在神经外科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ICU就相当于一个全方位保险箱,除了挽救危重患者的生命之外,还能保障神经外科其他手术的最终成功。”王宁说,“ICU是没有边界的,我们可能遇到各种脑血管病,原发疾病会引起很多并发症,从专业的角度,这都是我们要研究的方向,要在未来争取把更多系统的检测结果变成科学性成果,体现出更多‘手术之外’的重症医学价值。”


倾力至极致

每周三中午,是常规的科室内部培训时间,狭小的医生办公室内或坐或站着十余名医生,餐桌旁,一份只吃了几口的盒饭属于王宁。此时,他正在电脑前进行“颅压监测”的培训。一个小时后培训结束,他才拿起快餐盒,一边吃,一边还与身边的医生探讨着各种问题。对于“教与学”的冲突,王宁始终重视,“教学需要把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让他们避免走过去的弯路”。

曾经,王宁就通过他的经验,及时纠正了一位进修医生的疏漏。这名已经工作6年的医生为患者做腰椎穿刺后,患者的颅压瞬间增高,王宁问及患者腰穿时的体位,才发现这个左侧没有头骨的患者被翻至左侧卧位,如果不及时发现就会造成压迫性损伤。“小问题也会引发大麻烦。这就说明,老师更加需要了解学生,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提前预判。我们不仅要把毕生的经验传授出去,也要把过去的挫折通过教学让学生规避,这样才能令年轻人更快地成长。很多优秀外科医生的手术技艺,都是老一辈一代一代传授下来的。只有传承经典,才能创新,否则就是乱来。”王宁说。

这天一早进行的腰池腹腔分流术,由王宁主刀,与两位年轻大夫配合完成。接受手术的老人此前因外伤接受过抢救,在康复过程中反复出现脑积水的情况,为了避免让此前开颅手术的创伤继续扩大,王宁选择把分流的位置从脑部改换到了腰部。

由于需要进行侧卧位腰部穿刺,王宁蹲下来进行切口和导管行走画线,来标记穿刺点和切口位置:“为什么要患者平卧位画线?一会儿你们就明白了”——如果侧卧位画线的话,术后平卧体位,皮肤的的变化会令画线的标志移位。正说着,王宁发现椅子的高度不合适,由于已经穿上无菌衣,于是便架起双手,熟练地抬起一只脚,金鸡独立般地一圈圈旋转着椅子。

短短几厘米的切口,将分流管沿穿刺针插入患者椎管的腰大池;同时,在腰部穿刺点向腹腔打一皮下隧道,沿腹部切口插入分流管另一端。最后在患者体内将分流管两端连接,顺利引出脑脊液。为了让手术中的每个步骤都做得精准无误,每进行一个操作,他都会向年轻医生详细地进行说明。

两个小时之后,手术顺利完成。王宁强调,这种手术不仅创伤相对较小,还能降低腹腔端梗阻的可能性。

“作为医生,我们不能拯救一切。但是我希望在整个疾病治疗过程中掌握每个细节,争取用最大的能力,做到我们的极致。”王宁如是说。

王宁 - 小记

食堂用餐时,邻桌同事伴着电视中播放的纪录片聊起了陕西美食,王宁听到便大声应和道:“嘿,谁又聊我们大西北呢?好吃的得问我呀。”

出生于陕西的王宁,豪爽间透着细腻。他会对年轻医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循循善诱、娓娓道来,也会利用短短的假期,奔赴可可西里,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在有限的三天里,他奔波辗转,顶着严重的高原反应,只为了追逐传说中的藏羚羊,扛着长焦镜头深入无人区。最终,如愿拍摄到满意的照片,设置成了微信头像。

在社交软件中,他会分享自己拍摄的四季美景,也会深深感慨“随风而飘,终归是一粒微尘”。

在病区的楼道里,一幅王宁拍摄的吉隆坡双子塔夜景被挂在墙上,配文为双塔璀璨,有辉煌也有暗淡。

言语间,似乎说得并不只是画面中的风景。


医生档案

王宁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重症监护组组长,副教授。

兵器谱认证

神经外科重症疾病、脑积水的外科治疗、

个性化颅骨成形修补、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

门诊

周一下午(专家门诊)
简介

国内著名神经外科重症专家。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重症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颅脑损伤学组委员;北京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创伤学组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医学会鉴定专家。中国卒中学会神经重症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危重症医学分会重症神经专家委员会委员; 掌握神经外科 ICU 的各种监测技术(ICP监测,TCD脑血流监测,脑电双频指数监测,血液动力学监测);恰当处理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主要对严重脑血管痉挛,颅内感染,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治疗;主持新技术2项(纤支镜辅助经鼻气管插管;脑温测定及亚低温治疗)。

Responsive image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