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翔:你离病人有多近,就离真相有多近


作为医生,不在床旁度过足够的不眠之夜,不足以理解医学。重症医学尤其如此。

这里的患者大多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不适,医生需要更加用心去体会患者身体指标传递出的信息,准确解读其隐藏的意义。

故而周翔常说:“你离病人有多近,就离真相有多近。”既是告诫他人,更是警醒自己。

作为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疗组长之一,周翔已经在ICU这道“生命防线”上坚守了16年。从当年夜夜不离床旁的悉心看护,到现在带领十多位年轻大夫制订诊疗计划,他深觉:医生不是一个只靠天分就能治好病的职业。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患者给的,点滴经验都是临床中一点一点积累的。


多问几个为什么

“我们没有试错的机会”


第一次见周翔,是在他早查房时段。一个人带着十几位大夫,边查房边讲课,声音穿透力十足。说到开心时,他笑得见牙不见眼,而当看到不满意的治疗时,他也会板起面孔。

“病人昨夜继续执行脱水的策略,中心静脉压从12mmHg降至11mmHg;全天脱水量为500ml,脱水不满意;同时腹胀有所加重,腹腔内压为15cmH2O;针对血压低症状,我们把去甲肾上腺素从0.6μg/kg.min加到 1.2μg/kg.min……”查看过患者,管床医生正在汇报前一晚给予的治疗。

这边周翔原本舒展的眉头此时紧紧捏成了一团,原本背在后面的手抱在了胸前。“还有吗?”气氛瞬间凝固,“这些都是对症治疗,你的诊断在哪儿?”年轻大夫一时无法回答。

过了一会儿,周翔继续说:“你有没有想过,病人血压低,组织灌注持续恶化,是病人在表达他的休克在持续加重。引起这种情况最常见原因就是新发感染,那么这一次新发感染的感染灶在哪里?可能的致病微生物是什么?如何调整抗生素的使用?休克复苏的核心环节在哪里?器官功能损害如何评价?”

问题如连珠炮一般问出,话虽严厉,却句句在理。“如果血压高就用降压药,血压低就用去甲(肾上腺素),只是这些对症处理,那有百度医生就够了。”周翔事后解释。

重症患者诊断应该包括病因诊断和器官功能诊断。只有诊断准确,才有基于这之上的治疗策略、治疗方案。而这个诊断里面,可能只有一个因素是最核心的,或者说最优先的。在重症病人救治的第一时间里,只有敏锐准确地抓住并努力解决它,其他问题常常才有可能能迎刃而解。

“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一直到问不动了,所有问题都能解释通了,才可以。”周翔说,“重症病人的生命是非常脆弱的,错一次,有可能他的生命就结束了。所以,我们医生没有试错的机会。”

作为重症医学科四个医疗组长之一,周翔肩负着制订患者诊疗计划、安排治疗、指导下级医生治疗行为的重责。可以说,医疗质量的好坏直接把控在他的手中,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周翔对病人每个指标的时间位点有着执拗的认真。遇到问题,他会带着大家按时间点来逐一还原病情,以弄清病人的身体到底发生了什么。

他解释,患者的身体是最诚实的,他们会用客观的数据指标来反映机体内所发生的变化。每个重症患者都行走在四维空间里,患者的每个指标都有时间属性。同一个时点指标的集合反映这个时点患者的病情,而不同时点的指标集合连接起来,就代表病情的发展趋势。而判断不清病情,往往是因为我们把不同时间点的指标混淆在了一起,捏造出了一个“怪胎”,自然找不到事情的真相。

“迷茫或困惑时,不妨回到事件的原点,把每一个参数准确的定位到时间轴上,努力还原事件的真相。很多情况下,通过这样的梳理,你就会发现,答案已然清晰地呈现出来。”周翔说。


“让病人坐起来”

开启新的治疗方式


郎景和院士曾说过:“离床医生做不得。”医生要永远走到患者床边去,做面对面的工作,重症医生更是如此。

周翔与重症医学结缘是在2001年,那一年他来到北京,应聘到协和重症医学科。“这里是中国最好的重症医学科,没有之一。”年轻的周翔满怀骄傲与憧憬,干劲儿满满。

“拼命三郎”是科里同事们送给周翔的绰号。据同期的王小亭大夫透露,周翔年轻时,值夜班从来不睡觉,甚至连躺都不躺。但凡有患者需要扎深静脉,他都冲在最前面。即使到了凌晨四五点,他依旧像打了鸡血一样,在病房里忙活。

“我很愿意到病人床旁去,去了解病人正在发生什么,去做一些操作。”在周翔看来,不论做什么职业,想做好都不会太轻松,医学尤其如此。“现在回想起来,这种看起来有点傻的行为其实一点都不吃亏。”

2003年,他主管的一位喉癌术后患者肺部出现问题,所需呼吸支持条件极高,100%浓度给氧仍出现严重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出现。在尝试过各种方式,如调整呼吸机、俯卧位后,患者血氧饱和度仍很难维持,治疗几乎陷入绝境。

而一次偶然抬床时的发现,令事情出现了转机。床头抬高30度这一常规胸部物理治疗的方法,更有利于患者痰的排出。周翔发现,当床头抬高时,患者血氧饱和度似乎好了一点。他就想,干脆让他坐起来试试。

做好万全保护措施后,患者坐了起来。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令病情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呼吸支持条件以每天20%的速度往下减。这不仅成了决定这位患者生死的转折点,同时开启了新的治疗方式。“这种体位的变化,不仅能改善病人呼吸,同时能让他们感觉自己更接近正常人。”周翔说。

如今,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患者早已不仅是坐起来,病房中时常可见插着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仍站起来活动的患者。这种早期活动,不仅能加快患者生理恢复速度,更能在心理上为患者树立信心。

临床经验的点滴积累,令周翔迅速具备了带组能力。在硬件条件具备后,周翔很快被提为医疗组长。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周翔身上,或许正印证了这句话。

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大为曾评价周翔:对专业很投入、很热爱,能主动去想如何将自己的岗位做得更加完美。这种投入令他在专业上取得很多业绩,如在科内攻关并成功普及枸橼酸抗凝血滤;国内率先应用双侧非同步分肺通气。

截至2014年,周翔共获得协和医院医疗成果奖22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0项。


推己及人

不是一句口号


有人说,让人舒服是一种能力。看到可以和同事、患者打成一片的周翔,笔者想,或许他就是这样的人。

“老爷子,早上好啊!今天感觉怎么样?”早上查房,周翔元气满满地走进病房。住在这里的老爷子此前刚刚度过了危险期,转醒过来。此刻戴着氧气面罩,他脸色还透着明显的虚弱。

但似乎是被周翔的精气神儿所带动,听到这句问候,老爷子抬起手,对周翔做了一个竖大拇指的动作,仿佛在说:我很好。

周翔一见,立马更加精神地回以一个同样的手势,开心之情溢于言表。

实际上,周翔的手机里存着很多病人的视频,有老人被护士扶着在病房里走动的,有穿着病号服的小朋友开心玩着气球的……拿出来展示时,他的表情像在展示着自己的珍宝。

周翔说:“试试换个心态来工作,主动和病人、病人家属交朋友。将工作看做为朋友努力,这样看到他们好转时,我就会感到特别开心。”

在他看来,和患者交朋友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有时甚至会有意外收获。

2008年,一位高龄患者被转进ICU时,持续发烧、昏迷、多脏器功能衰竭,高度怀疑淋巴瘤的可能性。但由于年纪大,病情重,要给老人要做脾上活检的风险很大。后有医生建议,活检可以在右锁骨上取淋巴结取样。

面对抉择,家属犹豫了,非常怕一个错误的决定给老人带来痛苦甚至生命危险。两位大夫先后解释了两个多小时,依旧没有结果,但老人的病情已刻不容缓。

此时,周翔很生气地对老人儿子说:“还等什么?那是你亲妈啊!”

患者的儿子事后回忆说,当时看到急得脸红脖子粗的周翔,心里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正常情况下,这样的话只会出自知心朋友,所以他们没有再犹豫的理由。活检结果正如此前所预料的,是淋巴瘤。在血液科与重症医学科的通力配合下,老人两个多月后得以出院。

对于周翔来说,换位思考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在这个过程中,医生要真真切切地想,自己都不愿意接受的事情,患者会接受吗?”查房时,他会关注病人的每一个小细节,包括大小便、吃饭、睡觉。“这些正是一个人活着非常重要的事情,连吃喝拉撒睡都管不好,怎么期待病人好转?”

周翔总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许正是凭着这种推己及人的想法,在做出成绩的同时,他还收获了患者和患者家属信任。

上述患淋巴瘤的老人在出院后,更是将自己治病的经历写了一本书,送给周翔,封面手书:献给恩人周翔。


质控时代已至

他是“尺子”的制造者


欧洲曾有研究显示,每1000个住院日里发生医疗差错次数高达567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达16.9%,直接影响患者预后。而这里面很多的差错和不良事件是可以避免的,这就需要质量控制来约束。

刘大为主任曾说过:“质控的目的不是责备,而是评估与改进我们的工作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周翔推己及人的思考模式是发现问题的一把利器。以病房常见的拔管行为为例,以前护士第一反应是,将患者手尽最大可能绑紧,以避免乱动出现危险。每当这时,周翔会想:被捆这么紧多难受啊。继而,他就会想到,绑这么紧真的有用吗?

思考之后付诸行动,它就是推动改革的动力。实际上,周翔和同事们通过分析证明发现,手的约束不能完全避免拔管的风险。相比一味绑紧患者,科学的镇静镇痛,仔细全面谵妄躁动评估,以及对患者及时的鼓励和心理干预,其实更有效。

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是国内最早建立重症管理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的科室之一。在临床实践中,他们总结出了15条质控指标,在科里推行。

2012年,北京协和医院成为被卫生部确认为国家重症医学质量评价中心,2014年与卫生部重症医学质控中心(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合并改组为“国家重症医学质控中心”。之后,国家重症医学质控中心制订了一套重症医学质控指标,成为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布的第一批六个专业的质控指标之一。

周翔的另一个身份,正是国家重症医学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秘书,办公室主任。几年来,他带领中心成员深入基层,不断推广质控指标,质控理念,深入了解基层医疗服务质控现状和困难,为基层医疗同行呼吁和传递心声。

在刚刚过去的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重症医学大会上,周翔说:“质控,是为了保障每一个病人在任何时候接受到所有基于最好的循证医学证据的最佳的治疗。而ICU团队同样能够通过质控获得自身发展的助力,知道目标是什么,长处在哪里,短处在哪里,以及如何变得更好。”

自2015年起,周翔主持开展覆盖全国的重症医学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抽样调查,累计质控医院数量3451家,ICU2383家,涉及住院日8.9亿,ICU病人154万人。基于调查结果,撰写完成《2015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及《2016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的重症医学部分。

随着全国医疗服务与质量调查的常态化,质控已成为所有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无法回避的话题。周翔表示:“当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单位从质控工作中切实获益。主动要求参与质量调查的单位不断增加,每年参与调查的医疗单位数量呈翻倍的增长,这是非常令人振奋的结果。而随着医疗服务质量的不断进步,老百姓获得的医疗服务的品质也将不断提升,最终实现‘于医者有益、于患者有利’的双赢局面。”

近日,新一轮的重症医学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抽样调查即将开启,新一轮各地奔波的日子即将到来。

【   笔者手记   】

周翔大概是个从小就很有目标感的人。

一般来说,让一个十七八岁孩子决定未来的人生方向,并非一件易事。很多人在高考填报专业时,或是懵懂抉择,或是听从家长安排,而周翔从那时起就有着明确的主见。志愿表一共九个格,他填的全部都是医学院,他说自己就是一门心思想要学医。

周翔笑言:“即使给我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我还是会这样选择。

作为科室的中坚力量,周翔每天的生活被工作填得满满当当。每天早上,他走路半个小时上班,用这种方式强迫自己运动。晚上下班,雷打不动地回家陪女儿玩儿半个小时,女儿是他的心头肉,他曾笑得很暖地说:“哪怕只是在边上看着她写作业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四十多岁正值医生职业生涯上升期,周翔踌躇满志地一路前行。他说,医学这条路自己至多走到了半山腰,离山顶还有距离。

当笔者追问他的山顶是怎样一片风光时,他想了想,非常实诚地回答:大概就是一个好医生、一个好的临床研究者该有的样子吧!


医生档案

周翔 

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助理。

兵器谱认证

长期致力于重症血流动力学、重症循环机械辅助、重症感染及重症呼吸等领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专家简介

国家重症医学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秘书,中心办公室主任。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重症医学(本科)》编委、学术秘书,北京市医学会输血医学分会重症学组委员。国家核心期刊《中国医刊》编委,执行主编,《协和医学杂志》编委。

近年来获得院级医疗成果奖22项,参与成功申请并组织完成省部级重点课题3项,参与国家级行业基金课题并担任分课题负责人,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获得全国重症医学学术大会论文一等奖1篇。参与编写《实用重症医学》、《临床血流动力学》、《围手术期心血管高危患者管理》等10余部学术著作。

Responsive image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