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颖:“静”对小儿多动症

寻访中国顶尖医疗团队——

本期人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神经内科副教授  韩颖(系列报道 11)


门诊里,一名家长苦苦哀求:“大夫,我们是来北京打工的,一个月药费六、七百……能不能换个便宜点的药?我们付不起……”手机突然响了,家长掏出手机接电话。

待这位妈妈挂了电话,韩颖问:“这个手机,你花了多少钱买的?”

“7000来块钱吧……”

韩颖心里塞塞的,努力保持平静,语气不失柔和:“您这手机7000块钱,够孩子一年的药费了。手机,发发短信、打打电话,最多再多点功能,普通手机也都可以。但是,孩子的治疗、孩子的一辈子,都是在这药费上了……”

这就是北京大学妇儿医院小儿神经内科副教授,主攻“小儿多动症”的韩颖,她说自己“话少”,却在我跟访、采访她的这几天里,不吝惜口舌、几次三番“讨价还价”——

“对于我自己,真的觉得没什么可说的。真的要采访,我就想说说我的那些孩子们。”

“如果可以的话,我真的想借你们这样一个平台,跟这些孩子的父母说几句话。对这样的孩子宽容一点,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就可以了。”

直到采访结束,临告别时,她也不忘再夸我们一番——“我有天看你们网站的文章,一口气读到12点钟,要不是第二天上班儿,还想读,很有趣!”然后又绕了回来——“我希望通过你们这么好的平台,还是多和家长说一些东西,让他们重视起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一时冲动,把孩子推到对立面,让孩子更孤单、难过。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韩颖的主攻方向,是18岁以下小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病机理、诊断和综合治疗,俗称小儿多动症。她口中声声念叨的“我的那些孩子们”,就是多动症患儿。

不忍辜负殷殷嘱托,下面就来说说她的多动症孩子们、以及她想和家长们说的话。

当然,还有她。


“安静”聆听:患儿父母满肚子的心理垃圾

你见过门诊中特意给病人家属专门留出倾诉时间的大夫么。

韩颖的门诊就是这样特别,她说,“我觉得一个医生最大的乐趣,就是能帮助病人及家属。虽然医学是有限的,但我会尽力帮他们,能帮多少就帮多少!”  

多动症患儿的家长经常处于焦灼、抑郁状态,于是韩颖一边写病历,一边会特意给父母留有充足的时间倾诉心理垃圾,“他们讲完了,情绪得到了平复,对孩子的治疗也是有好处的!”

小斌(化名)今年十四岁,刚刚读初一,“才上了两个多月的课,老师已经找了我三四次了,不是作业忘记写了,就是上课太多动,太闹。唉!我都郁闷死了……”小斌妈打听到韩颖,带着孩子来慕名求医。韩颖一手写着病历记录,一边频频点头,恬静的气息丝毫没有被迎面而来的焦急打扰。

这位母亲讲着一箩筐的心里话,情绪逐渐平和下来。“我们是外地来北京看病的,来一次不容易……”,话音刚落,韩颖语气温和地打断:“那我现在马上给你开单子,四十五分钟就出结果,结果拿到了,再来找我看,上午应该还来得及!”

“她是我看病有始以来见过的态度最好的医生!”私下说起韩颖,小斌妈这样评价着,“她听孩子讲病情,或者给我讲初步诊断,像亲人一样,真的能从病人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

不久,小斌妈拿着诊断单匆匆回来,韩颖接过单子,快速扫视一遍,一如既往地温和,“注意缺陷,需要药物治疗。先吃一个月看看效果。”

小斌妈说:“虽然当时还不知道治疗效果,但是,我从看病的过程已经看到了希望!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在生病的时候能遇到这样一位信得过的好大夫,给我们讲解病情,给我们鼓励,为我们治疗。”

韩颖的门诊常常加号看诊到下午一、两点,诊室里,她永远都是柔声细语,可以愉快地和孩子聊天,会亲切和蔼地叮嘱孩子怎样学习,鼓励孩子重新开始、有计划有目标地再次尝试努力,我从旁跟诊,感觉不像是一位医生在叮嘱病人,倒像是一位老师或者母亲在教导她的学生或孩子。


“冷静”分析:多动症患儿智商并没有问题

“韩大夫,我家孩子###,您记得吗?现在就像换了一个人,以前做作业都很困难,现在放学回到家,主动地说,妈妈,我先做会作业再吃饭。以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现在注意力非常集中。以前多动,现在行为规整得好多了。最近成绩提高了不少!真是谢谢您了!”门诊中,一位妈妈带着溢于言表的快乐,一看见韩颖,就情不自禁地说起来。因为大部分多动症孩子预后好,韩颖常常在门诊收到这样的感谢!

“我的门诊真的是比较享受的!大部分孩子治疗效果都很好。”韩颖笑眯眯地说,“常有小孩儿来复诊,要抱抱我、亲亲我。”

佳佳刚上小学时,曾经因为多动、捣乱严重干扰了老师的教学而被劝告退学,当时父母也不了解多动症这种疾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韩颖的门诊。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佳佳不仅没有再出现违规行为,甚至开始帮着老师维持班级纪律,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小干部”。

父母带着佳佳欢天喜地地来门诊道谢,小家伙抱着韩颖亲了又亲。

“其实,多动症的孩子,他们智商没有问题,大脑里的损伤也是比较轻微的,治疗起来效果大多数比较好。”韩颖说,比如很多多动症的孩子是由于多巴胺出了问题,这是一个传递快乐情绪的神经递质,现在研究发现,多巴胺对于记忆力有很大影响,它在大脑的海马处有个通道,作用于一个受体,这个受体和LTP(长时程增强)的形成密切相关,而LTP是学习记忆的基础,所以,有些孩子本身很聪明,新知识一讲就明白,但是一考试就不行,长期记忆能力差。一旦治好多巴胺和受体及相应通道,学习记忆的路径畅通了,学习能力也会有所改善。

以前,对于智商本身低下的孩子,多动症是排除诊断的,对于这些孩子的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也缺乏相应的积极治疗。现在,韩颖的治疗更积极,“对于这类孩子,我能帮多少就帮多少。”比如孩子容易躁动、伤害他人,用药后能安静地学习一点知识,又比如癫痫和多动症共患病,以前只优先治疗癫痫,现在韩颖给予同时治疗,效果很好。


“平静”接纳:别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装饰品

作为一名专攻“小儿多动症”方向的医生,韩颖比其他人更深切地知道这些孩子们心灵深处的痛楚和无助。“他们很可怜!大多数多动症患儿自己本身也非常想努力地做好,得到别人的肯定,但是他控制不了自己乱动、做一些让大人觉得不喜欢的事儿——上课控制不了地走神、做作业拖拉、考试粗心大意、屡错屡犯,然后面临的就是老师、爸妈不解其中滋味的责怪、批评、甚至粗暴地打骂、老师的劝告退学。孩子内心的委屈长久下来,慢慢会演变成心理问题。”

韩颖告诉我,这样的学龄期的孩子,考试成绩对他们影响很大。如果他考了个100分,都不需要家长去表扬他,他自己就会认可自己,建立信心。但是,多动症患儿常常在生理上有一个看不见的障碍,使得他们丢三落四、拖拖拉拉,影响了成绩。而很多家长恰恰看不见孩子的这些“不快乐”和负面影响,仍然不重视“多动症”。

说起这些,韩颖皱着眉,声音能一直低沉进你心底,眼神中的担忧呼之欲出。

“如果可以的话,我真的想借你们这样一个平台,跟这些孩子的父母说几句话。”平时不善言谈和交际的韩颖在我跟访她工作时几次三番强调,“你们写一写这个吧,我觉得比写我的所谓闪光点更有价值。”

面对媒体,此时的韩颖态度近乎央求。

“对这样的孩子宽容一点,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就可以了,要和他们并肩作战,千万不要把孩子推到对立面。老师一告状,家长回家脾气就来了,觉得孩子给自己丢人了。情绪发泄,打骂孩子,更加重了孩子的无助感、自卑感。”这位平时话少、惯于安静的医生,说起自己的“那些孩子们”,就像打开闸门的水,一涌而出,收不住,“实际上,对于孩子,我觉得父母应该要学习全面接受。不管是好的、不好的,优点、缺点,既然是我的孩子,就要在心里上去爱他。接纳他,不要去抱怨他。”

小伟(化名)四岁了,好动,急躁,课上做游戏时不喜欢遵守秩序,跑来跑去一刻不停,老师几乎天天告状,小伟妈妈已经困扰得受不了了。在门诊,韩颖看着这个进进出出、满屋游走的孩子,眼里充满着爱意,她不断尝试着耐心地和小伟交谈,时而做个小游戏,不知不觉半个小时过去了。

“现在4岁,没有问题,您太过紧张了,另外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时常,韩颖不但要做孩子的心理专家,也要做父母的心理专家,“不要把孩子当做自己的装饰品!”韩颖提醒小伟妈妈。

像小伟这样的孩子,其实并不是多动症的生理障碍,而是家长的教育过于严苛,将孩子“逼”出了问题。就像小伟妈妈总想让儿子能在各方面崭露头角,于是报了各种特色班,孩子少了释放自己、玩乐的时间,长久下来,也会造成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现在我决定还原儿子童年本色了,谢谢韩大夫的帮助!”


“沉静”钻研:做科研是一段孤独的未知路

“千万不要和医生做朋友,医生没有时间约吃饭。吃饭都觉得是浪费时间。”曾经,韩颖无意间看过杂志里这样写,内心共鸣很深,“做医生,你必须在自己的方向上沉下去摸索,才能摸透!总是浮在面儿上,是不行的!”韩颖拿起自己的医学书说,“书上的看看就过去了,剩下的就全指着你自己去学习了。”

为了及时更新专业上的新知识,韩颖一有机会,就去国外看看人家先进的技术和理念。除此之外,就是每天晚上保持着看文献的习惯。“别人下了班,可能找朋友聊聊天、玩一玩。我习惯于看文献。”晚上,在pubmed网站(PubMed是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LM)所属的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韩颖主要围绕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病机理、诊断和综合治疗”看文献、看摘要,有时浏览到一些其他专业的摘要,发现了启发自己的观点或者治疗理念,她都如获至宝般仔细地一一记下。

遇上了难解难治的病例,韩颖常常走在路上也在琢磨“这个孩子怎么治?那个孩子为什么治不好?”同事某天会向她当面“投诉”——那天在路上喊你,你也不理我?!韩颖一头雾水,实在想不起来。在家里,坐着坐着就出神了,家人喊一遍、两遍、三遍,才回过神来。这样的韩颖,大家也都早已熟知了!

“做科研是一段孤独的未知的路,从动物实验到人的应用,很漫长,需要一点一点的努力。”目前科室的科研学术氛围让韩颖十分感动!“即使不挣钱,咱们医院和科室仍会全力地支持每一个医生做科研。”韩颖说,医学,不应该只是一个出门诊、回家休息的机械重复工作,它应该是边做边想的事儿。比如现在小儿多动症中大约还有20%~30%仍然治疗效果差,对应的是上千万的多动症患儿,这部分就应该是医生努力解决的问题。

“我觉得,每次探索出一个方法,帮助了一个孩子,自己都特别地兴奋。那会儿,我的多巴胺就出来了!”韩颖腼腆地和我开玩笑,笑起来声音还是温柔甜蜜。专访那天,冬日暖阳从窗口洒到她的头发和后背上,铺开一片温暖的光晕,穿着简单利索的大衣的韩颖,显得格外恬静安然。就像这冬日的暖阳,这是一个在小儿多动症的寒冷世界里满身心柔情暖意的医生。


医生档案

韩颖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小儿神经内科副教授

专业擅长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孤独障碍等儿童发育行为障碍性疾病。

出诊时间

周二、周六上午,周四全天

预约电话

66120238、66180350

简介

韩颖,女,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神经内科副教授,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华医学会发育行为儿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小儿神经学组秘书,《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特约编辑。主攻方向: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病机理、诊断和综合治疗,惊厥性脑损伤的发病机理和干预。

Responsive image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