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的误诊率为何如此之高?

手抖、身体僵直、动作变慢、姿势不稳、走路有障碍……身体有了这些表象,就是患上帕金森?其实不然。

在我国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 1%~2% 的人群患有帕金森病,7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达到 3%~5% 。在 2005 年就有帕金森病患者 199 万,预计到 2030 年帕金森病患者将达到 494 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孟凡刚表示,截至目前我国帕金森病的治疗率依然很低,“即使经验最丰富的专业医生,误诊率也能达到百分之十几,甚至更高”。


为什么帕金森病的误诊率如此 High 高?

帕金森之所以极易被误诊,最主要是因为有很多疾病在临床表现上与帕金森病极其相似,不好辨认,一不小心就会出错。

在疾病的早期,帕金森病多被误诊为脑动脉硬化和脑萎缩。这两类疾病大多有行动不便、肢体轻颤等症状,和帕金森病很是相似。

由于同样有身体僵直和行走困难等症状,帕金森病也常被诊断为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   

还有一些帕金森病患者伴有痴呆症状,记忆力减退、认知困难,或伴有精神症状,这也容易被误诊为老年痴呆。部分帕金森病患者还可表现为生活欲望减退、语言减少、思维和判断力下降等等。


帕金森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① 颤抖:常从一侧手部起病,在安静的时候颤抖明显,慢慢发展到上肢、下肢、头部和躯干部位。运动中颤抖可减轻或消失,入睡后消失,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加重。 

② 肌肉僵硬:就像身体被绳子捆住一样。 

③ 动作变慢:穿衣服、系扣子、刷牙、洗脸等动作变慢,上下床费劲,写字越来越小。 

④ 姿势不稳:自然站立时身体前倾,走路时摆臂减少,容易跌倒,尤其在转弯时。 

⑤ 步态障碍:走路时拖步,往往从一侧开始,逐渐累及双侧;起身行走时感觉脚像粘在地面上,不能迈步,走起路来以小步伐向前冲,越走越快,不能及时停步。

⑥ 早期出现嗅觉减退或丧失,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便秘、失眠、认知困难、疼痛或麻木等非运动症状。


这些病极易与帕金森混为一谈~~~

据孟凡刚介绍,虽然临床上许多疾病的症状与帕金森相似,但是对药物的反应却不同,预后也不同,需要与帕金森病相鉴别。

1.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
临床表现主要是步态障碍和姿势反射障碍:步态不稳,以冻僵足或奇异动作为特征,初期多呈肌张力低下,多无震颤,常向后方倾倒。眼球运动障碍是本病的核心症状,患者出现眼球垂直运动受限(眼球上下运动困难)、早期出现痴呆,在起病初期常有跌倒。认知障碍主要为皮质下痴呆,如失语、失用及失认等。精神症状主要有抑郁、欣快、易激惹、情感失控、夜间谵妄,伴有幻觉、妄想等,MRI 示中脑“峰鸟征”。

重要不同点:
帕金森病患者多以动作缓慢、震颤、僵直起病,肢体肌张力增高,常向前跌倒,无眼球上下运动困难。

2. 多系统萎缩:
患者明显有自主功能紊乱(如尿失禁、勃起障碍、体位性低血压),锥体系统损害明显,小脑症状较重(如共济失调和协同动作不能)。女性患者最常见首发表现为泌尿功能障碍,男性患者的最常见首发症状是性功能障碍。大概 1/3 的多系统萎缩患者对左旋多巴反应较好,但反应衰退较快,部分患者 MRI 可见桥脑 “十字征”。

重要不同点:
帕金森病患者也可以出现自主功能紊乱,但多以肌肉僵直、震颤起病,病情进展比多系统萎缩慢,药物反应好,或出现开关现象、异动等药物反应。

3. 皮质基底核变性:
早期出现痴呆、皮层感觉缺失、共济失调、肢体肌张力障碍。
4. 路易体痴呆:
临床表现是进行性认知下降导致正常生活或者职业能力受损。痴呆应在有帕金森样表现 1 年内发生。早期常无记忆力障碍,而注意力、执行功能和视空间方面的障碍更显著。

重要不同点:
帕金森病患者也可以出现痴呆,但是帕金森痴呆患者中,运动症状在痴呆之前数年就发生。

5. 原发性震颤:
原发性震颤发病较早,多有家族史。震颤的特点为姿势性或动作性,通常在运动和紧张时加重,饮酒可减轻症状,无肌强直和运动迟缓等症状。典型原发性震颤可出现双侧、大多数是对称地累及手和前臂的姿势性或者动作性的、可见和持续的震颤。

重要不同点:
帕金森病发病原因不明,饮酒后震颤不会得到控制;而原发性震颤家族遗传居多,饮酒后震颤易得到暂时性的缓解,次日加重。

6. 血管性或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症状发生前多有高血压、卒中病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阶梯性进展;患者肌强直明显、震颤较轻;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有长期服用抗精神病、抗抑郁药物、降血压药物、钙离子拮抗剂病史;肌强直重于静止性震颤;大部患者停药后逐渐恢复。

重要不同点:
帕金森病的非对称性强直性肌张力增高、频繁的静止性震颤、对抗帕金森的药物有良好的反映以及缺乏锥体束征等,借此可与血管性或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相区别。

此外,提到帕金森病,大家一般都会想到双手不停颤抖等症状,而事实上,也会出现动作慢、活动僵硬等非运动症状。比如,很多人会觉得,动作迟缓、走路慢都是衰老的正常现象,却不知这些可能是帕金森病造成的。

帕金森患者还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便秘、失眠、认知困难、嗅觉减退、疼痛或麻木等非运动症状,这些同样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但这些非运动症状常常会被人忽视。


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误诊,准确判断呢?  

目前我国帕金森病的治疗率很低,经常存在误诊和漏诊问题。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帕金森病的治疗率不到 40%,在农村等偏远地区则更低,很多患者都是就诊3次以上才被确诊,有些甚至会延迟半年以上。

孟凡刚表示,症状学虽是判断帕金森病的有效手段,但确诊不能单纯依靠症状,而是要经过一系列查体、检查等一些临床诊断,依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以及观察对多巴胺能药物的反应,甚至需要进行持续的随访才能做出基本确定。

另一方面,帕金森病的治疗观念上应有所转变。现实生活中,大家都普遍认为帕金森病属于神经内科的病,优先的治疗手段是吃药,但是随着药物的“蜜月期”渐行渐远,疗效逐渐减退。此时,进行外科治疗可为患者提供第二个“蜜月期”,使疗效持久。随着医学观念的进步与发展,对于帕金森病的诊断和治疗,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共同诊治将成为大势所趋。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帕金森病,为帕金森病患者提供先进、全面、合理、有效的诊疗方案,进一步降低误诊率,天坛医院神经变性病科和功能神经外科已经专门开辟了帕金森会诊门诊。

Responsive image

北京拓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56187号-2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39号长新大厦603室